温州菜及典故

东坡肉由来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69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 。公元1088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
苏东坡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 。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 。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 。
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 。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 。
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 。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 。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 。
关于“东坡肉”,还有一则典故 。
相传苏东坡于采风之时来到艾城,救了一个中暑的儿童 。父母便买了猪肉两斤,用稻草拎回来,询问他的口味 。恰逢苏东坡在作诗填词,口中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后,以为是叮嘱他将肉和稻草搁置一起煮,并煮透 。
吃饭之时,东坡见肉为一整块,并未切开,感到诧异 。原来,农夫早上所见所闻为“和草整煮透心香”,以为他喜欢如此烹饪,便为之,没想到,误打误撞,做出了一道掺杂着稻草香气的菜肴 。后人便把这道菜叫做“东坡肉” 。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东坡肉的做法
食材
五花肉450g,老抽3勺,生抽4勺,绍兴黄酒300-400毫升,冰糖40g,香葱20棵,生姜一大块,大料2个 。
做法步骤
1、准备好食材,葱洗净,中间切一刀备用,生姜用刀拍扁备用;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2、锅中放水,水开后把整块五花肉放进去,煮五分钟左右,这一步为了去血水;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3、焯水捞出的五花肉切大块备用;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4、准备一个砂锅,锅底适量放油,然后铺一层香葱;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5、葱上放五花肉;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6、五花肉上铺上拍散的生姜;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7、最后再铺一层香葱;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8、倒入三勺老抽,四勺生抽;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9、放入冰糖,两个大料;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10、最后倒入黄酒,黄酒没过食材即可,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一个半小时;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11、把蒸熟的肉移入大碗或盘子里,浇上剩余的汤汁,葱扔掉,姜码放在肉的旁边,上锅蒸,大锅烧开后,中火蒸二十分钟;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12、最后摆盘上桌,享用美味吧 。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东坡肉由来(地方名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食肉之美(美在生活)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江苏徐州 。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2]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3]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4]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
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 。东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 。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
主要食材:猪肉; 分类:浙菜,川菜; 口味:咸甜、香糯
东坡肉食材:精五花肉600克,大枣6个,小香葱300克,姜20克,黄酒500ml,冰糖20克,白糖10克,红烧酱油100ml,盐3克 。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东坡肉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 。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

温州菜及典故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东坡肉营养价值:
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但由于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 。
肥肉中的脑磷脂与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健脑补脑物质 。肥肉能强身健体,没有脂肪食物,人体内必须的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就无法吸收和利用 。
东坡肉的热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计)是534大卡(2234千焦),单位热量较高 。每100克东坡肉的热量约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摄入总热量的23% 。
东坡肉烹饪技巧:
1、烧肉不宜过早放盐:
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易使肉中的蛋白质发生凝固,使肉块缩小,肉变质硬,且不易烧烂 。
2、油锅不宜烧得过旺:
经常食用烧得过旺的油炸菜,容易产生低酸胃或胃溃疡,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发生癌变 。
3、肉、骨烧煮忌加冷水:
肉、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烧煮中突然加冷水,汤汁温度聚然下降,蛋白质与脂肪即会迅速凝固,肉、骨的空隙也会聚然收缩而不会变烂 。而且肉、骨本身的鲜味也会受到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东坡肉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
PS:传说说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云游四海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 。三伏天,苏东坡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 。作为农夫的父母,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想问苏先生的口味 。恰巧,苏东坡正在赋诗填词,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 。农夫听了一楞,仔细琢磨,认为是让他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 。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不知什么原因,又不好意思开口 。农夫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苏东坡恍然大悟,也只好顺坡下驴 。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 。吃完饭,农夫夫妇出门去了 。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天了,十分过意不去 。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还是走了吧 。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东坡不辞而别 。”农夫夫妇回来,看见条子大吃一惊,原来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 。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 。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