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和抚琴、泼墨、吟诗一样,历来属雅人之雅事 。品茗之雅,全在于茶 。茶多生长于高山幽谷,栉风沐雨,凝霜含露,得天地之灵而赋形,故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卓然有博雅君子之风 。
茶之妙有三:一日色,二曰香,三日味 。观其色、得其香易,知其味实难 。史载南朝琅琊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 。此君之饮法,豪放则豪放矣,但与茶之温文儒雅终归有隔 。君不闻《红缕梦》中妙玉之妙论乎?“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即饮驴”,其言虽刻薄,其理却甚是 。品茗,其妙处在“品”而不在“饮”,在得味而不在海量 。琅琊王为酒仙则可,为茶客则不足论也 。
另载,宋代有倪云林者,性超逸高洁,喜茗好友 。赵行恕,宋之宗室,慕名访之 。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吸如常 。云林悒然不悦,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 。”茶,山川至灵之卉,虽苦煎苦熬,香馥依然,其神韵,非幽人逸士不能得也 。饮茶之要,在人品与茶品相得,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则虽有佳茗当前,亦难识其味,此谓“佳茗而非其人”,古人叹之为“汲甘泉以灌蓬篙”,形象至极 。
饮茶须有佳茗、雅具、名泉,但除此之外,还须良辰、美景、雅处等因素,此即“茶候” 。茶候以雅为尚,然雅无定数,人各有好 。凉台净室、明窗曲几固雅,山村茅舍、木床石几亦有风味;风和日丽固佳,轻阴微雨亦无妨 。居处设置,总以性之所适为宜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是一种境界;“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也是一种境界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固然超逸绝伦,“吐雪新茗,堆云忆旧溪”亦不失寒夜斋头之清致也 。
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 。独饮、共饮各有其妙,然欲得饮茶之真味,须有茶侣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踏雪宜对高人,饮茶品茗岂能无对哉?然茶之为饮,非凡俗粗鄙之人所宜,故茶侣殊不易得 。惟素心淡泊,气度冲和者,方堪与谈茶事、共相品茗,故饮茶宜对道人 。二共同调,相携而至,或对春苑之葩,或泛秋湖之月,或听风摇修竹,或观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天下至清之味,其不激不厉、不冲不火之“平常滋味”,非有“平常心”者不能得也 。赵州和尚,唐代名僧,人来问禅,和尚只教吃茶去,从此茶禅结下不解之缘 。赵州于茶寓意深矣!茶犹斋也,饮茶须清室净器,束身宁神,进退举措,端然如仪 。煎泡冲饮,皆须恭而敬之、谨慎惕励,不可稍有懈慢 。
茶如禅也,制茶饮茶,须制心一处,拭去一切杂念妄想,使身心俱静,五根俱寂,此近于“止”;于心平气和、寂兮廖兮的气氛中品尝茶之正色、真香、佳味,其理近于“观” 。茶即道也,一念不起,便觉痛快,万缘放下,迳身独脱 。融禅意入茶艺,则一啜一饮,醍醐灌顶;一酬一和,甘露润心 。浅酌慢品之际,万籁俱寂,心远地偏,熏熏然,陶陶然,几不知茶之为我,我之为茶矣 。
茶、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其所彰显“和敬静寂”、“清虚淡远”之悠长意味则无有二致 。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离不开禅,同样,茶是生活化的禅,故生活中也离不开茶 。苏东坡云,“人不可一日无茶”,岂虚言哉?
【茶,既是道也是禅!源于心而流于外】把盏邀明月,薰风啜茗时,世间清乐有过此乎?善饮者,其兴乎来!通禅者,其悟乎开!
推荐阅读
- 三种器皿品绿茶 紫砂滋味最宜人
- 张学友出席天喔茶庄金系列茶饮发布会
- 解析“百两茶”与“千两茶”的名字由来
- 我国筹建特种茶国际标准工作组
- 蒙古茶香遍草原
- 普洱多娇迷帝眼!【迷帝茶区】
- 一杯禅茶:静空自我
- 养颜保健茶有哪些作用?
- 荷叶袋泡茶有哪些好处
- 武夷大红袍茶叶的冲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