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宝库中不少中药得其名而不行其效

在这浩瀚的本草宝库中 , 有不少中药得其名而不行其效 , 实在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 有时候 , 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别 , 不信的话 , 你往下看 。  有一味药 , 从《神农本草经》起 , 便只有两个字——龙胆 。但你要把它和熊胆、蛇胆归属一类那就大错特错了 。追本溯源 , 它其实只是草本植物 , 并不是“龙之胆” 。  有的书上又叫做龙胆草 , 为什么称为龙胆呢?“胆”形容它的味很苦 , 犹如胆汁一般 。  龙胆:苦 , 寒 。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 , 泻肝火 。用于湿热黄疸 , 阴肿 , 白带 , 肝胆实火 , 目赤耳聋 , 高热惊风 。  你看 , 只是龙胆一味 , 便能把你耍的不知西东 , 咱接着看 。  土茯苓 , 说起这三个字 , 你头脑中会不会想到那茯苓饼那甜甜的味道?对中药有一定认知的话 , 你也会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块?   你看 , 又被这名字欺骗了吧 , 土茯苓不是茯苓 , 并不是茯苓被埋在土里就能称之为土茯苓 , 只多了这一“土”字 , 这功效便改变了 。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 , 甘、淡 , 平 。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 , 除湿 , 通利关节 。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 , 筋骨疼痛;湿热淋浊 , 带下 , 痈肿 , 瘰疬 , 疥癣 。  银柴胡 , 当你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 , 你大概知道了 , 这应该也不是柴胡 。但是呢 , 在最早的时候啊 , 在银州一代 , 当地人还真把它当做柴胡 。后来在作药用时 , 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 但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来 。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 , 而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 。在现代中药书中 , 柴胡为发表药 , 而银柴胡为清虚热药 , 两者显然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可是在《本草纲目》中 , 却是柴胡和银柴胡不分的 。当时 , 李时珍已知道柴胡的来源有多种 , 如他说的“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 , 显然是指石竹科的银柴胡 。他所说的叶“如邪蒿” , 根“如前胡而软”者 , 应是伞形科前胡的一种 。他说的苗“如韭叶者、竹叶者” , 根“不似前胡 , 正如蒿根强硬”者 , 正是我们当前所用的伞形科植物柴胡 。  可惜李时珍只认为它们是由于产地不同造成的品质差别 , 其中以银州所产柴胡最好 , 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东西 。只有到了清代的张璐 , 在《本草逢原》中才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了出来 。再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 银柴胡不仅是一独立的词条 , 而且指出银柴胡“甘微寒无毒 , 行足阳明少阴 , 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 , 不但清热 , 兼能凉血 。”并认为李时珍对柴胡和银柴胡在“《纲目》俱混而未析” 。  还有一个很好听的中药名——青木香 , 它依旧是个小骗子 , 对 , 它不是木香 。  木香是啥?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气止痛药 , 辛味辛;苦;性温 。归脾;大肠、三焦经 。功效:行气 , 止痛 , 健脾 , 消食 。  关于青木香这个名称还与木香有着这样一段渊源:木香呢 , 自古代而起是一个外来中药 , 从东南亚进口 , 以广州为集散地 , 所以又称为广木香 。木香颜色越深 , 含的油脂越多 , 质量就越好 ,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把这种优质木香称之为“青木香” 。这里面这个“青”字 , 是指的木香颜色乌黑 , 乌黑颜色就是青的意思 。  后来到了唐代 , 因为国内没有木香这种植物 , 就在国内找了一种替代品——马兜铃科的根 , 唐代当时称之为马兜铃根 。由于作为木香的替代品 , 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 , 到了明代 , 在编纂本草著作时把这个“土”字去掉了 , 把土青木香称之为青木香 。所以明代以后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两回事 。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优质的木香 , 而现代的青木香是马兜铃根 , 由于马兜铃根有肾毒性 ,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滥用、乱用而中毒的情况 , 果然中药名字成了骗子 , 可真是害人不浅啊!   好在现在木香多的用不完 , 大家也不用由此而担心受怕了 。  姜黄 , 听到这两个字 , 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这么跟你说 , 姜黄还有名字 , 古人都称它为黄姜 。    这下你总明白了吧?这不就是干姜嘛!   非也 。  它只是和干姜的形状有相似之处 , 实际上 , 它是黄丝郁金的地上的根茎 , 以其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 , 姜黄:拣去杂质 , 用水浸泡 , 捞起 , 润透后切片 , 晾干 。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 , 刷洗泥屑 , 晾干 。供药用 , 能行气破瘀 , 通经止痛 。主治胸腹胀痛 , 肩臂痹痛 , 月经不调 , 闭经 , 跌打损伤 。  禹白附 , 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 但你估计听过它的别称——白附子 。  哎?这回你总该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么?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 , 没准还真说得一点都没错 , 可惜啊 , 您没能穿越 。    这禹白附来源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 , 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 , 和乌头附子是一类的 , 又叫关白附 。现在不这么用了 , 它有着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湿化痰 。  白附子:味辛 , 性温 。归胃、肝经 。功效:祛风痰 , 定惊搐 , 解毒散结 , 止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