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一、戏曲艺术的孕育戏曲是中国戏剧的传统形式,集歌、舞、念、白等表演艺术于一体 。早在西周末年就出现了由贵族豢养的职业艺人,他们被称为“优” 。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舞蹈化的武术竞技表演,叫做“角抵”,相传由上古的战争舞蹈演变而来 。到汉代,民间的角抵用来表现一个简单的故事了什么被称为水磨调;发展到隋末,还出现了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戏 。唐代盛行一种由两人表演的“参军戏” 。参军,原是一种官衔,因这种表演的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故名 。参军是丑角,被机智善辩的苍鹘驳倒而认输,这种戏总是以苍鹘要打参军来收场 。到宋代,角色就由参军戏的两个发展为五个,成为“杂剧”;为了跟后来元代的杂剧相区别,称之为“宋杂剧” 。宋杂剧随王室南迁而带到江南,跟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民间的“永嘉杂剧”融合发展,形成所谓的“南戏” 。南戏的分场结构、角色体制和表演手段已臻完备,体现出中国戏剧的民族特色 。在金朝统治的北方,河北一带流行一种叫“院本”的戏曲 。到了元代,它吸收了曲牌联套的“诸宫调”音乐结构,发展为我国成熟的戏曲剧种——元杂剧 。戏曲的成熟有叙事文学影响的因素,宋元话本的发达给故事情节的编织提供了经验;同时也有音乐和唱词影响的因素,散曲的套数形式为剧中的曲牌联套提供了可能 。此外,在外部方面,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戏曲的演出创造了市场,对戏曲的成熟也有促进作用 。二、元代戏剧的体制1.元杂剧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元杂剧的一个完整单位为“本”,其结构通常为每本四折,个别情况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者多本连演,相当于后世的连台本戏 。所谓“折”,相当于话剧的幕或场,同时又是一个音乐组织单元,只限用一个宫调 。第一折之前通常安排一个“楔子”,起开场白的作用 。如有需要,也可在后面的某处折与折之间插一个楔子,用来交代故事的发展关节 。每一折由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 。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它们是主唱角色 。不唱的正剧角色有副末、冲末、小末、外末、副旦、小旦、外旦等 。还有一类不唱的喜剧角色,有净、丑、搽旦等 。某一折如果由正末主唱,那么就一唱到底,正旦也只说不唱;如果由正旦主唱,反之亦然 。一般上一折由正末主唱,下一折就由正旦主唱,交替进行 。2.南戏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宋南戏进入元代以后逐步发展成熟,并在元末得以定型 。南戏的折又叫“出”,允许一出戏设置两套以上的曲子,不限于某个角色一唱到底 。每个角色都可安排唱段,并且除独唱外,还可采取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演唱的表现手段 。南戏主要使用以南方语音为标准的南曲,只用五声音阶,有不同于杂剧北曲的曲牌 。元代南戏接纳七声音阶的北曲曲调,将南北曲加以合套,或者抽取各曲调中的片断组合成新曲牌,叫“集曲” 。这样,丰富多彩的唱腔可满足表现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 。元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 。一般先由副末上场介绍全剧剧情 。重要人物上场要先唱引子,然后说一段较长的自报家门的“定场白” 。每一出戏以下场诗结尾 。曲词也有包括引子、过曲、尾声的一套程式 。三、明代传奇的体制“传奇”之名在唐代指称文言小说,以后又曾指称金元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南戏、杂剧;明代则专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 。明嘉靖以前,南曲声腔竞相纷呈;主要有四个剧种: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和昆山腔 。嘉靖以后,昆山和弋阳两大声腔系统在原来的众多剧种中胜出,成为两大统治剧种 。明代传奇结构庞大,一般都是三、五十出的长篇,没有规定的出数;每出都标出目 。沿袭南戏的做法,剧本一般在开端的第一出由副末上场唱“家门”,交代剧情大意和故事的主旨 。在角色方面,分小生、老生,小旦、老旦、贴旦,小末、小外等,行当分工细化、专业化 。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什么被称为水磨调,戏曲来源于哪个时期,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