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芩的图片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 。其嫩根里外皆实,黄色而带微绿者,称子芩、条芩;老根中心空而发黑者,称枯芩 。主产于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和陕西等省、自治区 。多为野生,栽培者近年亦有 。
黄芩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6方次,《金匮要略》入20方次 。
【药性特点】黄芩苦,寒 。入心、肺、胃、胆、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主治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狐惑病,疟病,中风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奔豚病,腹满病,黄疸病,吐血便血病,呕吐下利病,金疮,妇人妊娠病,产后病等 。
本文目录
- 1【黄芩的临床应用】
- 1.1 黄芩的配伍应用
- 2【黄芩的用量用法】
- 3【黄芩的文献摘要】
- 4【黄芩的药理作用】
- 5 黄芩的用药禁忌
太阳病变证
1.邪热迫肠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葛根条) 。
黄芩在葛根芩连汤中,配黄连苦寒清热,厚肠胃,坚阴止利 。
2.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
黄芩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原方不载,但据宋林亿方后注及《千金翼方》记载,当有黄芩为是 。用黄芩之目的,泻中焦之实火 。
(2)附子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
黄芩在附子泻心汤中,配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以泻中焦之火 。
(3)半夏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芩的图片】黄芩在半夏泻心汤中,合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 。
半夏泻心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利病之寒热错杂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
(4)生姜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生姜条) 。
黄芩在生姜泻心汤中,伍黄连苦寒,以和胃气 。
生姜泻心汤证,也见于《金匮要略》呕吐病之饮结气郁证 。亦为异病同治之例 。
(5)甘草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甘草条) 。
黄芩在甘草泻心汤中,配黄连清热消痞,以和中州 。
甘草泻心汤证,还见于《金匮要略》狐惑病之湿热毒虫证,亦为异病同治之例 。
(二)治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小柴胡汤中,性味苦寒,气味较重,清泄邪热,可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 。
小柴胡汤证,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证病涉少阳,妇人产后病郁冒大便难,妇人杂病之热入血室证,见证稍异,证质则同,治方不殊 。
2.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柴胡桂枝汤中,合柴胡、半夏、人参等为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以治少阳 。
柴胡桂枝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腹满病腹卒痛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
(2)大柴胡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大柴胡汤中,合柴胡疏利少阳,清泄郁热 。
大柴胡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腹满病热实兼少阳证,属异病同治例 。
(3)柴胡加芒硝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汤) 。
黄芩在柴胡加芒硝汤中,合柴胡、人参、半夏等为小柴胡汤,并取原量的1/3,和解少阳,运转枢机 。
(4)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合柴胡合用,清解少阳之热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又见于《金匮要略》疟病之寒疟证,属异病同治例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合柴胡、人参、半夏等为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宣畅枢机,扶正祛邪 。
3.太阳少阳合病
(1)黄芩汤证
证见: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数(172),证质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用黄芩汤 。方中黄芩苦寒,清泻里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坚阴,而止下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 。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证见:黄芩汤证而呕者(172),证质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以黄芩汤清热止利,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又见《金匮要略》呕利病之热利干呕证,见证相同,证质一致,治方不殊 。
(三)治少阴病
少阴病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连条) 。
黄芩在黄连阿胶汤中,合黄连苦寒以泻心火 。
(四)治厥阴病
厥阴上热下寒证
(1)麻黄升麻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
黄芩在麻黄升麻汤中,合知母、葳蕤、天冬、石青、当归和芍药滋阴清肺,则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可解 。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证见: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暖喜按,舌边尖红,苔黄(359) 。证质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黄芩、黄连苦寒以清胃热,干姜辛热温脾以散寒,人参甘温以益中气,上热清则呕吐止,下寒消则下利除,中气复则升降有序,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调和脾胃而诸症自消 。
(五)治疟病
1.疟母证
鳖甲煎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鳖甲条) 。
黄芩在鳖甲煎丸中,配柴胡疏肝清热,和解少阳 。
2.疟病发渴证
《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
黄芩在《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中,合柴胡、人参等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半表半里之邪 。
(六)治中风病
1.大风证
侯氏黑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菊花条) 。
黄芩在侯氏黑散中,配牡蛎清热敛阴 。
2.手足拘急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芪条) 。
黄芩在《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中,苦寒清热降火 。
{七}治虚劳病
虚劳兼瘀血证
大黄蟅虫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
黄芩在大黄蟅虫丸中,清瘀热 。
{八)咳嗽上气病
留饮迫肺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泽漆条) 。
黄芩在泽漆汤中,清泄肺热 。
(九)奔豚气病
肝热奔豚证
奔豚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李根白皮条) 。
黄芩在奔豚汤中,合葛根清肝泻火 。
(十)治吐衄血病
热盛吐衄证
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
黄芩在泻心汤中,合黄连大苦大寒,清泄心胃实火 。
(十一)虚寒便血证
黄土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土条) 。
黄芩在黄土汤中,苦寒坚阴为反佐,制约白术、附子温燥耗血动血之弊 。
(十二)治吐利病
中寒肠热证
《外台秘要》黄芩汤
见证:胃脘痞满时痛,呕逆吐涎,腹痛下利黏稠肛热者(十七-附) 。证质为胃中虚寒而肠中实热 。治用《外台秘要》黄芩汤 。方中黄芩清肠止利;干姜温阳散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利中;桂枝辛温佐干姜以温振中阳,协半夏以降逆气 。诸药合用,温胃补虚,清肠止利之效 。
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
黄芩的配伍应用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黄芩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
黄芩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
1、黄芩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 。捣罗为散 。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黄芩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上件,细切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杨氏家藏方》)
3、黄芩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丹溪心法》清金丸)
4、黄芩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翼方》)
6、黄芩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黄芩汤)
7、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圣惠方》黄芩散调)
8、黄芩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 。淡豉三两,为未 。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 。忌酒、面 。(《卫生家宝方》)
9、黄芩安胎:白术、黄芩、炒曲 。上为未,粥丸,服 。(《丹溪心治》)
10、黄芩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
11、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每次服二至三片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2、黄芩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 。晒千为未 。每服一钱,茶、酒任下 。(《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13、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 。上为未,茶清调二钱 。(《丹溪心法》)
14、黄芩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未 。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 。(《本事方》)
15、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 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 。如此七次) 。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6、黄芩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 。为未,酒服 。(《怪证奇方》
【黄芩的用量用法】1.用量 常用量2—12克 。
最小量18铢(2.2克),如麻黄升麻汤 。
最大量3两(9克),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
2.用法 煎剂,丸剂 。
按:黄芩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湿常用之品 。入肺、胆、大肠经 。尤长于清泻少阳胆经和肺经之热,故邪热犯少阳,往来寒热,口苦咽干,以及热犯肺,身热咳嗽,痰黄黏稠等证,为必用之品,本品虽以清胆清肺为主,但通过适当配伍,又能清诸经之热,配柴胡清少阳而退寒热;配芍药清大肠而止泻利;配黄连清心凉血而止血;配大黄清热消痞,配芍药养血清肝而平冲;配白术可清湿热而安胎;配阿胶鸡子黄,能交通心肾而安神等 。然苦寒之品,能伤脾胃,若非实证,则不宜用 。
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炒用,寒性减弱可用于安胎;酒炒用,取其上行而清上焦之热;炒黑存性,多用于止血 。在应用上又有枯芩、条芩之分,枯芩体轻达上,善清肺火;条芩体重下达,善清大肠之热 。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
【黄芩的文献摘要】《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
《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 。”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
【黄芩的药理作用】1.据化学分析 黄芩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
2.据药理研究
(1)本品有解热,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
(2)本品有扩张血管,而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3)本品所含黄芩苷有镇静作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能止血;黄芩苷分解后产生黄芩苷元及葡萄糖醛酸,黄芩苷元有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
(4)本品对有利胆及升高血糖作用 。
3.据抗菌试验 本品抗菌谱较广,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多数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而抑菌的成分为黄芩苷元 。
4.现代临床 主治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室性心动过速,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习惯性流产,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黄芩的用药禁忌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脾肺虚热者忌之黄芩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
推荐阅读
-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黄连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黄连图片
- 飞坦的BG同人文完结的
- 上海的海拔是多少米
- 斯人已去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斯人已去的意思
- 藏红花烩萝卜
- 窑炉是做什么的 窑炉是用来做什么的
-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栀子图片
- 天竺葵小苗的养殖方法 天竺葵小苗的种植技巧
- 水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有哪些 水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介绍
- 杨梅汁的做法与功效 喝杨梅汁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