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凉菜被罚
涉事店家超出登记许可的“经营范围”售卖凉菜本就过错在先 , 食药监局依法开罚可谓有理有据 。从有法必依 , 以最严格标准捍卫食品安全的角度看 , 发生在广州的此一执法行动本应得到赞赏才是 。然而 , 现实的舆论反馈却并非如此 , 这着实很是耐人寻味 。
很显然 , 一些人之所以对广州黄埔区食药监局的做法“不敢苟同” , 出发点无非是基于两点:其一 , 就是对疑似“以罚代管”等做法的下意识警惕;其二 , 则是对餐饮个体户等小微企业从业者艰难营生的天然同情……在很多时候 , 公众看待一件“新发生的事” , 总难免会不自觉代入过往的刻板印象和经验判断 。在某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型之下 , 火锅店“违法卖凉菜被罚” , 很容易就被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
超出登记备案的经营范围 , 擅自售卖凉菜 , 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都已构成违法 。当地食药监局照章处罚 , 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供指责之处 。但同时也需要承认的是 ,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餐营业其实并不少见 , 而被罚的店家却可说是少之又少 。由此 , 同一种违法事实不同的处罚待遇 , 这种挂一漏万的选择性执法现状 , 难免给人口实 , 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执法的公信力 。
一家火锅店超出“范围”卖凉菜被罚 , 此事居然成为热点新闻 , 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这只能说明 , 相关职能部门日常的执法尚有颇多遗漏 , 未能做到应管尽管、当罚则罚 。事关食品安全 , 如何的高标准、严要求都不过分 。而要化解严格执法所引发的舆情的暂时性“不适” , 注定只能通过一次次及时的执法行动 , 确立一以贯之的执法尺度 , 从而给全社会以准确预期 。
纯粹从法律规则角度解读火锅店卖凉菜被罚事件 , 原本是不必有太多纠结的 。可问题在于 , 一旦考虑到公共部门被要求精简审批、小微企业艰难营生等等背景因素 , 人们的心态就难免会发生摇摆 , 甚至勾起种种不好的联想 。之于此 , 当然不能怪吃瓜群众不明真相 , 而只有从重构执法的公信力上着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