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壶值千金

「一滴壶值千金」是清代浙北著名学者鉴藏家张廷云,为其清仪阁家藏明惠孟臣紫砂小壶木座所篆书的底款 。同时还与其外甥兼门生徐同柏合作题跋,由从子张辛有镌刻于茗壶之匣盖上,以志收藏盛事 。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顺安、作田,号叔未、说舟、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百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 。清嘉庆三年(1798)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 。勤奋治学,精于金石考据之学,尤擅长文物鉴赏 。富于收藏各类古器物,自商周至近代凡鼎彝、碑版及书画、陶瓷等无不搜聚,并于故里筑清仪阁藏之,其中不少钟鼎尊彝等青铜器是难得的罕见品,还收藏大量周秦以来的钱币,闻名古泉藏界;善书画,能篆隶,由精行楷,初规摹钟王,五十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草隶为当时第一流 。又工诗词,风格朴质,善用典故,着有《清仪阁题跋》、《桂馨堂集》等 。著名学都阮元督学浙江时,对张氏极为推崇,来往密切,定为金石交 。
张廷济一生痴迷古器书画,酷爱收藏,远近闻名 。对一碑一器,一丝不茍,细微考察,辨其真伪,别其源流 。常伏案考研,而废寝忘食 。每收一器一物,必系以诗文、题跋,或考记,或题咏 。这件孟臣紫砂壶就是其清仪阁藏楼中的珍品之一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名壶名刻,相得益彰 。张廷济对惠孟臣慕名已久,对此小壶更是情有独钟,珍爱备至,特为孟公微壶配制了圆形红木壶座,四方梨木盖匣 。亲笔撰书底款与题跋,由其外甥徐同柏,从子张辛有考证、刻铭 。
壶座底圈篆刻:「壹滴壶值千金」(环圈排列、隔字对应回读);壶匣盖面刻篆书:「壹滴壶」,刻行书:「嘉兴新篁张氏清仪阁藏 徐同柏识」;壶匣盖背刻行书题跋:「孟臣姓惠,海昌吴兔床山人,《阳羡名陶录》未之详也 。此为海盐钱祚溪翁本诚所遗,从子辛有为余作缘得之 。铭曰:曹溪水一滴,终古流不竭,五石之瓠无所容,惠子所以云弃物 。道光丁酉七月二十三日,嘉兴张廷济书,海盐张辛有刻 。」(按,宜兴位于江苏太湖西陲,以产紫砂茶具闻名于世,誉为陶都 。宜兴古称荆溪,秦时称阳羡 。附近茶山茶质精良,唐、宋以来,设有贡茶院,专制上贡的名茶 。唐朝卢仝即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语 。)徐同柏(1775-1854年)原名大椿,字籀庄,号寿藏,嘉兴贡生 。承舅父张廷济指教,精研六书篆籀,多识古文奇字,颇得张廷济赏识,廷济每得古器必偕与考证 。着有《从古堂款识学》,工篆刻,廷济所用印章多出其手 。亦能诗,有《从古堂吟稿》行世,卒年八十 。此件孟臣壶高3.8公分,口径2.8公分, 腹径宽4公分,底径2公分 。作珠钮,梨式壶身 。圆口、平沿、无唇,环把,小流前倾(流口上翘,略低于壶口)、鼓腹、敛底,不显圈足(内微圈足),全器光素无华,口盖密合,浑然一体 。胎泥精细,呈深猪肝红色,其表面泛现包浆的自然光润,颇有「精光内蕴」风韵 。底圈镌「惠」、「孟臣」二方篆书小圆印 。
【一滴壶值千金】惠孟臣,明天启、崇祯年间制作紫砂壶名家,江苏宜兴人 。尤以善制小壶蜚声中外 。其制大壶深朴,所制小壶精妙,造型拙朴,线条简洁流畅,一般无有纹饰,此件《一滴壶》正是如此 。所谓之水平壶、梨形壶、折腹壶均为其佳作 。在他制作的小壶小品中可以窥其大器大度,风格高古,趣味盎然,深受人们喜爱,是继明代万历时大彬之后最为著名的紫砂大师 。明末,孟臣壶风行全国之时,亦远销欧洲、拉丁美洲、中东及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地,并对欧洲早期壶业生产的影响颇大 。甚至如安妮皇后的银茶具,也是模仿惠孟臣梨形壶之形制的 。足见孟臣壶在中国紫砂茗壶发展史上之举足轻重了 。「铭随壶扬,壶随人传」 。这把由张廷济与徐同柏鉴藏并研究、刻铭的孟臣小壶,其珍贵程度就不言而谕了 。难怪,张廷济为其座底镌书「一滴壶值千金」 。
 孟臣小壶的容量一般都在100毫升左右,而此件「《一滴壶》容量还不到70毫升,是迄今发现最小的一件,可谓微型小壶,是专为啜饮工夫茶而制作的 。其不仅容量小,流口亦小,加之茶渍通过紫砂微孔溶在包浆之内抑制了倒茶的流速,其茶水当然只能一滴一滴地从小流口滴出,称其《一滴壶》名符其实 。
大壶泡茶,茶叶浸泡过久,鲜味不存 。故有「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自斟酌,愈小愈佳」之说 。明代著名紫砂大师时大彬早期作品,模仿其师供春,以大壶为主,后来游历娄东时,与著名文人陈继儒、王吉贞等品茗试茶,为便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一人一壶,符合文人茶客的美学情趣,改制小壶 。时大彬的尝试,诗人曾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赞叹 。开创了做小壶之先河 。而惠孟臣却成为精制小壶的代表,尤以光素无华,拙朴内蕴的微型小壶著称于世 。现藏嘉兴博物馆的这件一滴壶,圆、稳、匀、正,线条分明,小巧玲珑,置于掌心把玩,韵味独具,逗人喜爱 。小小的一滴壶,容量极小,壶内又得盛放许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叶难于流出,故需小壶置于装沸水的碗内,不时浇淋,使壶内之茶叶出味成汁 。这种漂浮于热水中的小壶,亦称之为《水平壶》 。
 「泥比金贵」,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历代紫砂艺人创造了这种奇迹 。几两重一团小小泥巴,经过独具匠心的堆、雕、捏、塑,价值数万,并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搜罗的珍品 。张廷济称「一滴壶值千金」,毫不为过 。点出了紫砂微壶的价值所在,当然包括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众所周知,紫砂粗货产品,价格低廉,经济实用,是面向群众的产品 。细货紫砂,尤其是历代名手制作的紫砂茶具,其身价就不同了 。除誉「值千金」之外,诸如「贵重珩璜(好的佩玉)」、「珍重比流黄(古代黄茧织的绢)」、「赋于(细腻得如)雕漆」等等多不胜举 。小小的紫砂茶具价值超过珠玉,黄金之上 。究竟值多少钱一具呢?明人熊飞(四川人,崇祯中官宜兴教谕)《以陈壶、徐壶烹洞山岕片歌》说︰「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 。」即说景陵产的铜铫五十可买,而荆溪(宜兴)的砂壶值一万多 。周澍(静澜)《台阳百咏》注︰「供春小壶一具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笏,古时上朝官员之手板,皇帝手执的朝板称玉笏) 。」到了清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 。」日本明治年间的《茗壶图录》也说到奥兰田不喜欢镯银器泡茶,专用紫砂器,「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 。」足见名家紫壶价值之高 。
 然而,紫砂茶具的美学价值,不尽在造型和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性上,更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在于一种透彻表里的文化气息,实难以钱作比 。紫砂陶似乎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集造型、文字、书画、金石、篆刻等于一体,它古色古香的泥质与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天然默契,正是紫砂陶艺的隽永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