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

宋元主要是宋代 , 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代 。因此 , 史籍中也有“茶兴于唐 , 盛于宋”的说法 。宋代茶业的变革和发展 , 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随气候的由暖变寒 , 我国茶区北限南移 , 南国茶业获得了明显发展;第二 , 由于各地饮茶的更加普及 , 城镇茶馆林立 , 茶馆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三 , 适应大众饮茶的需要 , 这一时期的茶类生产 , 开始由团饼向散茶的方向逐渐转变;最后是宋代与辽金长期对抗 , 因边防和向金人贡纳需要 , 宋由征税自由买卖 , 改行唐代未能推行的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 。在上述四点中 , 茶类生产的转变 , 即以生产团饼变为生产散茶的改革 , 对后来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 。(一)我国茶业重心的由东南移
如前所说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 , 由于六朝基本上都定都建康 , 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重心 , 也由西东渐 , 至唐朝中期设贡焙于顾渚 , 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心 , 就明显地转移到包括赣东北在内的浙西茶区了 。但是 , 由于从五代至北宋的这段时间内 , 我国气候明显由暖转寒 , 宋代的常年气温 , 一度较唐代暖期要低2—3℃① , 北部特别是临界地区的茶园 , 茶树大批冻死 , 茶树推迟萌发 , 结果 , 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贡焙的南移建瓯 。换句话说 , 也就是促使宋代茶业的重心 , 由东进一步又向南转移 。
先说贡焙 。唐朝贡焙在顾渚 , 每年清明前能按期将茶叶送到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 , 那么 ,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 与顾渚的距离更近 ,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 弃坦途而就艰程 , 把贡焙移至建安北苑(在福建建瓯东)呢?这主要是气候因素 。因为在北宋 , 适值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 , 太湖冬天冰封 , 上可行车 , 顾渚贡焙采造的贡茶 , 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贡到 。而这时北苑的茶叶 , 如宋人诗句所反映:“年年春自东南来 , 建溪先暖冰微开”;“北苑将期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②;以及“建安三千里 , 京师三月尝新茶”③距京城的路
途远则远 , 但清明前能保证如期献到开封 , 自然也只好把贡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其实以建茶作贡 , 也非始宋代 , 如吴任臣《十国春秋》所记 , 早在闽康宗通文二年(937) , “贡建州茶膏 , 制以异味 , 胶以金缕 , 名曰耐重儿 , 凡八枚”④ , 即开始入贡 。之后 , 闽为南唐所灭 , 南唐在保大四年(946)春 , 也“命建州制的乳茶 , 号曰京挺腊茶之贡 , ……始罢贡阳羡茶”① 。入宋后 , 据《建安志》记载:在太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 始置龙焙 , 造龙凤茶”② 。
关于建茶的入贡和唐宋贡焙的更易 , 在近见的有些论著中 , 有的据《十国春秋》称起始于闽或南唐 , 有的据《建安志》称起始于宋初 , 诸说不一 。其实如上录史料所说 , 建安北苑贡茶和贡焙的设立 , 有联系 , 但并不是一回事 。应该说 , 建安贡茶 , 起始于五代时的闽通文年间 , 其后南唐继之 , 甚至一度还废除了宜兴和长兴之间的顾渚贡焙 。但是 , 宋建政以后 , 起初也和唐一样 , 仍以顾渚为焙和以顾渚紫笋入贡;在北苑正式“始置龙焙” , 如葛常之所说:“自建茶入贡 , 阳羡不复研膏”③ , 即贡焙正式由顾渚改置北苑 , 还是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事情 。
贡焙的移易 , 其影响和后果 , 实际也带有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转移的意味 。因为贡焙承担的 , 是专门生产御茶的任务 。如唐人诗句所云:“至精至好且不奢” , “不是贡茶实贡心”;贡茶无论是选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 都是最好和最讲究的 。所以如《蔡宽夫诗话》所反映 , 唐朝中期以前建茶还不甚有名 , “自建茶出 , 天下所产 , 皆不复可数”④ , 即北苑设置贡焙以后 , 全国其他地方所出的茶叶 , 就根本排不上队了 。这里不妨以建安贡茶的发展情况为例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载 , 在太平兴国初年 , 北苑贡焙 , 只造龙凤团茶一种 。到至道初 , 除龙凤茶外 , 又造石乳、的乳、白乳以进 。以上是太宗时的贡茶情况 , 仁宗时 , 庆历年间 , 蔡君谟造小龙团以进 。自小团出 , 龙凤遂为次 。神宗元丰年间 , 又造密云龙 , 其品又高于小团之上
。哲宗绍圣时 , 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徽宗赵佶 , 崇尚白茶 , 于是白茶遂为第一;继而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更新?等 。自三色细芽出 , 瑞云翔龙又居下矣 ① 。【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总之 , 在宋一代 , 北苑贡茶争奇斗异 , 代有新出;新品一出 , 前茶即降为凡品 , 以致宋朝北苑贡茶的名目愈来愈多 , 举不胜举 。以宋高宗时的贡茶为例 , 其时北苑所进 , 共分十纲:“第一名曰试新;第二名曰贡新;第三名有十六色:龙凤胜雪、白茶、万寿龙芽、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龙凤英华、玉除清赏、承平雅玩、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千金;第四有十二色……;第五次有十二色……;已下五纲 , 皆大小团也 。”②上述贡茶 , 虽然都属紧压的团茶或饼茶 , 但名目不一 , 当然制法和特点也不同 。所以 ,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 , 宋代贡焙的南移 , 至少在团饼制造上 , 其技术中心 , 也由三吴地区移易到建安北苑了 。
宋代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建安 , 我们还可从其时茶书的情况来获得一定证明 。据笔者约略调查 , 在我们查得的25种宋代茶书书目中 , 属于建安地方性的茶书 ,  就有丁渭的《北苑茶录》 、周绛的《补茶经》、蔡襄的《茶录》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等14种 , 占宋代整个茶书的56% 。很明显 , 要不是建安是宋代茶叶的贡焙和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 , 其茶书在宋代总数中 , 也就不可能占到如此高的比重 。宋代建茶的名冠全国 , 也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闽南以至我国整个南部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代时 , 如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述的那样 , 我国最南的茶叶产地 , 只有“思(今贵州务川)、播(贵州遵义)、费(贵州德江)、夷(贵州石阡)、鄂(湖北武昌)、袁、吉(江西吉安)、福、建、象”等10州 。而且如《茶经》所示 , “往往得之 , 其味极佳” , 其时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还不多 , 只能偶然获得 。但是 , 到宋代以后 , 如《太平寰宇记》所记 , 我国最南的产茶州军 , 就有江南东道的福州、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州、漳州
、汀州;江南西道的袁州、吉州、 抚州、 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岳州(今湖南岳阳)、兴国军、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湖南衡阳)、涪州(今四川涪陵)、宝化县(今四川南川)、夷州、 播州、 思州;岭南道的封州(今广东封川)、邕州(今广西邕宁)、容州(今广西容县)①等等 。从上录的茶叶产地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太平寰宇记》记述的南方茶叶产地不仅较《茶经》多得多 , 而且从福建和两广来说 , 其南缘产茶州县 , 也呈现向纬度更低的沿海地区伸展的趋势 。
最后附带再说一点 , 《太平寰宇记》约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左右 , 距赵匡胤建国还不到30年 , 所以其所记茶区南移的情况 , 不限于宋初 , 还当包括五代的演变发展在内 。这一事实也再次证明 , 建茶的入贡和茶区的向南推移 , 除社会的人为因素外 , 主要就与五代和北宋时的气候由暖变寒相关联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