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南产茶历史“湘字号”茶何时不“贱卖”

湖南的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君山银针”曾在20世纪80年代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猴王”牌茶叶更是当时的全国销量冠军 。茶学专家们分析,湖南气候湿润多雨、地形以丘陵为主,具备产好茶、产名茶的条件 。那么,天然的优势为何无法让一个产茶大省恢复往日的“风光”?专业人士认为,信息不畅、机制不活、观念不新,是导致湘茶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硬伤” 。【解读湖南产茶历史“湘字号”茶何时不“贱卖”】据了解,目前茶叶种植已经遍及全省内90多个县(市),但许多地区的茶叶生产仍以“土围子”为主,有些小规模茶场的年产量甚至不到500担(2.5吨) 。这些茶场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上,与市场信息严重脱节,其中一些口感、品质都属上乘的茶叶,往往因为缺乏细加工和精包装而找不到“买家”,成了只能按季上缴或等待收购的“贡品” 。为改变这种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状态,省政府将“名优茶开发”和“优势区域建设”列为了茶业改革的重点 。两年前,省茶叶学会拟召集省内几家大型的花茶企业共同探讨“集中推广湖南花茶”的可行性,却因响应者寥寥而没了下文 。岳阳市政府也曾希望牵头将“君山银针”这一传统名牌做大做强,最后也因当地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了了之 。据悉,目前我省茶叶的销售基本呈现外销、内销、边销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但名优茶还没有成为主要的创收力量 。尤其在外贸方面,“湘字号”茶叶长期以散装成品甚至原材料的形式“贱卖”,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显得格外脆弱 。采访人员从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红茶出口一度占据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60%以上,当绿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时,我省红茶出口在2003年锐减了2000吨 。由于有关部门和经营者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的经验,省内不少茶园面临倒闭,当地茶农甚至出现了“不愿种茶”的心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