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棵针

小三棵针《中药大辞典》:小三棵针拼音Xiǎo Sān Kē Zhēn
别名小黄连、三爪黄连、小黄连刺(《云南中草药》) 。
出处《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金花小檗的根 。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
原形态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约1米 。根横走,外皮粗糙,有须根 。枝半平卧,红褐色,微有柔毛,有槽 。刺三分又,细瘦,长1~2厘米 。叶簇生,革质,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25毫米,宽3~6毫米,先端圆钝、截形或近急尖,有时具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灰绿色,下面灰色,微有粉,两面网脉明显,无柄 。花4~7朵簇生于叶腋,金黄色,直径约7毫米;花梗长4~7毫米;小苞片3,卵形;萼片6,花瓣状,排列成2轮;花瓣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狭;子房有3~5胚珠 。浆果近球形,粉红色,有缩存短花柱 。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问路旁 。分布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 。
化学成分根含小檗碱,故可作为黄连之代用品 。
性味《云南中草药》:"苦,寒 。"
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痢 。治痢疾,疮痈肿痛,结膜炎,小儿口腔糜烂 。"
②《云南中草药选》:"治肠炎肺炎,上呼吸道炎症,急性结合膜炎,乳腺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疮疖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三棵针拼音Xiǎo Sān Kē Zhēn
英文名root of Wilson Barberry
别名小黄连、三爪黄连、小黄连刺、酸咪咪、刺黄芩、土黄连、老鼠子刺、小鸡脚黄刺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金花小檗的根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wilsonae Hemsl.et Wi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
原形态金花小檗,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约1m 。半平卧,幼枝红褐色,节间甚短,表面有细泪黑色疣点,老枝灰褐色,刺3分叉,细瘦,长1-2cm 。叶簇生,无柄;叶片革质,倒卵状匙形或长圆形,长1-2.5cm,宽2.5-6mm,先端圆钝、截形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灰绿色,下面常被白粉,两面网脉显着 。花2-7朵成密生花簇,或呈伞房状总状花序,长0.5-1.5cm,小花梗张细,长2-4mm,小苞片卵形;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花金黄色,直径约7mm,花瓣6,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有1对密腺;雄蕊6,长约3mm;子房长圆形,内含胚珠3-5粒 。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6mm,熟时红色或粉红色,宿存花柱长0.5mm 。花期5-6月,果期7-9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生拔2000-3500m的高山地带,常成片生长 。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化学成分根含小檗碱(berberine)2.94%,还含掌叶防已碱(p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及小檗胺(berbamine) 。地上部分含小檗胺,异粉防忆碱(isoterandrine),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组织培养液含小檗碱,掌叶防忆碱,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药根碱 。
性味味苦;性寒
【小三棵针】归经心,肺,大肠经 。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小儿口疮;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研末敷 。
各家论述1.《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痢 。治痢疾,疮痈肿痛,结膜炎,小儿口腔糜烂 。
2.《云南中草药选》:治肠炎肺炎,上呼吸道炎症,急性结合膜炎,乳腺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疮疖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