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敏,沪剧历史上,韩玉敏有哪些故事?

【吴淑敏,沪剧历史上,韩玉敏有哪些故事?】韩玉敏老师,上海有名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吴淑敏 。

吴淑敏,沪剧历史上,韩玉敏有哪些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上世纪中后期,这部经典戏曲电影中的许多唱段,国人都会哼唱,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京剧《红灯记》最早是从沪剧移植的,而戏曲舞台上的第一个李铁梅就是韩玉敏 。
沪剧《红灯记》可以说是爱华沪剧团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流传至今,依旧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而这出戏一开始,也是爱华为主要演员度身选择的 。谈《红灯记》呢,应该这样说,还是要从凌爱珍老师说起,他们凌老师非但抓台上的演出业务,剧本她也抓得蛮紧的,因为他们团里凌大可有点文化的,看书看得蛮多的,他们的剧本基本上来自于借鉴人家的,《红灯记》的剧本也是来自于电影周刊,他(凌大可)就和凌老师说,好像这个剧本蛮好的,先讲故事给她听,讲了故事,后来放电影了,他们也去看电影了,一看下来凌老师觉得这个戏我们改可以的,那么大家提出这个本子要慎重一点 。为了提升剧目的艺术档次,凌爱珍还特地请来了赫赫有名的电影导演应云卫执导 。他一来事情就大了,跟来的都是戏剧学院的专家,灯光、服装、化妆,包括那个时候刘如曾老师也给她提出了许多意见,包括“看灯”的时候有一段唱腔,“听奶奶,叙红灯”,这里就移调了,因为乐器上很难拉的,结果刘如曾老师说可以拉,他帮她翻过来,“倍觉红灯分外亲”,从正调转到反调上去,所以她说他们的《红灯记》能够流传到现在,有许多专家的心血 。到后来中国京剧院来学,学了以后基本上是照爱华沪剧团的,造型(等等)全部都是,实际上不是爱华沪剧团,是“专家剧团” 。
应云卫是韩玉敏极为尊敬的大导演,在台下,她总是亲切地称呼他“阿爹”爷爷,然而,对于“阿爹”的想法,韩玉敏也并不是一味服从 。应导演也蛮严格的,排到最后一场李铁梅就义了,烧死在火车车厢里,她心里在想,革命后来人为什么要死,她开始想不通,她想为什么要死,她就和应云卫导演说,她说应阿爹,自己这个角色可以不要死吗,他说,为什么,死了就结束了 。她说我想想我不应该死,我是革命后来人,怎么革命自后来人,结果死了,自己心里总归有点不太服气,排戏的时候你要烧死我,我说,我死不掉,排戏的时候和他说,我死不掉,后来应导演相当好,和凌大可商量,不要死可以吗,上北山继续再革命 。韩玉敏提议修改的结尾,让整部《红灯记》更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斗志,根据沪剧改编的各剧种,也都采纳了这一结局,李铁梅的形象更是牢牢印刻在观众的心中 。
韩玉敏她唱这个戏时大概已经32岁,当时导演要求也蛮高,一直提醒她,你是17岁的东北小姑娘,哦,东北小姑娘和南方小姑娘她想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比较爽直,不像他们南方小姑娘扭扭捏捏,没有的 。她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手伸出来就是这样,不会有兰花指,不允许的 。马莉莉老师曾言,他们到北京去时候,高玉倩老师、刘长瑜老师来看他们的时候,她就看到刘长瑜老师拉着韩玉敏老师说,韩老师,你是我的老师 。因为刘长瑜老师她说的,我学了你几个动作,一个是甩辫子,还有一个就是铁梅这种调皮,虽说是穷人家出生的,但是这一家人对她的爱护,对她的培养,小孩子的这种感觉,东北小姑娘的感觉,包括坐椅子时脚一盘,奶奶,怎么怎么,这个动作,刘长瑜老师说,我都是学你(韩玉敏)的 。从她的音像里面听到,就感觉到这就是活脱脱一个李铁梅 。比方说《红灯记》里面有一场“归家”,李铁梅从刑场上回来,她就从里面内唱唱到外面,一般唱可以说,“月无光”,但是韩玉敏她是学了杨派,用低沉的声音“月无光”,是标标准准的杨派,但是放到她嘴里唱,别人听不出是杨派,她是从李铁梅的情境、情绪来唱的 。
《红灯记》在上海的热演,也引起了北京的关注,剧组被邀请到首都做客,并欣赏根据沪剧改编的京剧《红灯记》,他们是去学习的,他们去了凌爱珍老师,凌大可、她、袁滨忠,北京讲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因为他们去看戏,看京剧院演出,他们坐在毛主席前面,袁滨忠本来坐在毛主席前面,他们说袁滨忠太高,换一个,换一个,她人矮人小,坐在前面,等于前面坐的孩子一样,所以她坐在毛主席的前面,在休息的时候,毛主席抽烟的,毛主席起来和他们一一握手,他们开心得不得了,毛主席还得凌大可敬烟,凌大可说,我不抽烟,毛主席很风趣的,他说你真的不抽啊,真不不抽你就比我好了 。其实凌大可是抽烟的,他就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不是丁是娥剧团,工作人员说不是的,他们是上海一个小剧团,哦,那好,他说,你们团小志气大,这是毛主席对他们说的,看好了以后就要拍照,有人叫她站到毛主席旁边去,她不敢,后来他们一定要叫她到主席旁边去,因为主席旁边正好站着刘长瑜,她站在她前面,自己把她挡住了,她心里心急,自己心里也急,她觉得很过意不去,我怎么可以站在她前面,人家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所以她说我蹲下来,所以这张照片上她人特别矮,蹲着的 。
作为爱华沪剧团及上海沪剧院的保留剧目,《红灯记》演到今天,沪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李铁梅,在她们身上,依旧可以看到韩玉敏的影子,而当年的李铁梅,如今却成了李奶奶 。后来他们爱华沪剧团再重新复演《红灯记》,要学京剧团的,她这个时候已经唱李奶奶,因为凌爱珍老师已经真的唱不动了,马莉莉唱铁梅 。韩玉敏老师在整个《红灯记》的传承过程中,她真的做到了传、帮、带 。茅善玉说,他们戏校刚刚毕业的几个学生唱《红灯记》,她教的是亲力亲为的,《红灯记》她是从李奶奶教起教到李铁梅,甚至不是李奶奶、李铁梅,李玉和她也要教的,因为这些角色她都熟悉,所以她在艺术上,茅善玉她感觉到她也没有一种门户之见,这个戏不是我的,或者这个演员不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愿意教了,她倒真的没有,她都愿意教 。她曾自言,“你再好,不过是一个韩玉敏,有青年人上去唱,又多了一个人,不是更好吗,甚至超过你,更好,她是这样想的 。”有些人会想,你唱得比我好,不,应该他们比他们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唱得都不如(她)自己,他们这个剧种完蛋了,她希望他们唱得比她更好 。
从《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到李奶奶,从《少奶奶的扇子》中的女儿到母亲,还有《寻娘记》中的双胞胎姐妹,韩玉敏曾先后或同时在一出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戏路之宽,向来为同行所称道 。《寻娘记》这个戏在观众当中演得蛮多,演了三百多场,这个戏里她演了两个角色,双胞胎,一个生活在国内的,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比较朴实,你说形象,总归是一个老太婆形象,国外回来的,加拿大回来的,比较时髦一点,穿得漂亮一点,喉咙上讲完全可以改变的,加拿大回来的她音调稍微提高一点,一个她是放宽喉咙唱,用大本嗓 。她觉得唱老旦也蛮开心的,换一门路子唱唱戏,改一个行当,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锻炼,一直唱一路的戏不开心,你想像石筱英老师以前,她看她的戏的时候,多么漂亮,她一下子唱五婶了,自己实在想不到,她《罗汉钱》北京演出回来,一看石老师怎么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是真好,这种老师对他们真的是榜样 。
韩玉敏不仅能演少女,演母亲、演老太,她演起反面角色、喜剧人物,甚至反串演男孩,也都是各具神韵、惟妙惟肖 。难怪有人要将“千手观音”的雅号赠予她 。
那时候演出一个什么戏,《雷锋》,这是革命现代戏,韩玉敏老师演雷锋的小时候,小雷锋,扮一个男孩子,袁滨忠老师就演后面长大以后参军的雷锋,她一共只有一两场戏,就是等妈妈回来,结果妈妈实际上已经被地主害死了,最后他逃到庙里,最后被解放军收留,她这样一段小雷锋,出来就是活脱脱一个男孩子,马莉莉她就觉得韩玉敏老师那时候在演雷锋时,她并没有去注重自己的嗲、糯,自己是一个女性,她没有,她完全是从人物出发 。韩玉敏老师她随便演什么角色,她都很好的,王珊妹她看过她的《奇怪信号弹》,她里面演一个保姆,潜伏的特务知道她在公安局长家做保姆,要利用她偷皮包,就是这一场戏是她一个人,一个人要演20分钟,又唱又做,非常紧张,一个追光追着她,王珊妹她那时候看印象非常深,她偷这个皮,包刚刚要偷的时候,突然之间摔了一跤,观众很紧张的,他们韩老师这一跤摔得像得不得了,她是根本看不出是在做戏,就像生活当中就真的是碰到这样的事情摔倒了,所以等她这场戏演好,下面观众真的是满堂彩 。他们有一出戏叫《大红喜事》,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她也已经70多岁了,这里面有一个角色,是一个“白相人”嫂嫂,韩老师从她自身经验(塑造人物),因为她毕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所以她了解的,所以她的唱词也好,台词也好,她做了很多修饰,应该说她帮了剧本很多忙,特别里面有一些唱词,都经过她的修改,改得真是好玩 。和韩派表演的丰富多彩相得益彰,韩派唱腔也吸收了众多沪剧流派的特色,并最终熔铸成自己的风格,难得可贵的是在学唱腔的时候,她并非死学,而是活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