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茗饮中华茶

公元8世纪的中国唐代,诞生了茶中圣人陆羽,他写了一本有关茶的经典著作——《茶经》 。书中第六章说:飞禽、走兽和人类,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饮食维持生命运动 。饮的现实意义是多么深远啊!要解渴,就得饮水;要消愁,就得饮酒;要解困提神,就得饮茶 。因此,茶从某种意义说,正是为人类而生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科学家说,这种植物是从山茶科山茶属里分化而来的,距今至少已有一百万年了 。最早,它生长于中国的西南腹地——古巴蜀崇山峻岭中,在亚热带森林度过它的童年,这就是今天的天府之国四川、多民族聚集的温暖的云南和有着奇谲山洞的神秘的贵州 。
茶曾经是非常高大的巨人,今天云南的原始森林里,还发现多株数十米高的野生大茶树 。扶桑之国日本,常有学者长途跋涉来参拜寻根,奉它们为“茶树之王” 。
茶的被发现利用,是一个真正的东方传奇故事 。
中国有一本古书叫《神农本草》,据说它是世界上第一本药物书,书中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个“荼”,就是今天的茶 。
神农(亦被称为炎帝)被中国古书描绘成一个头长牛角缺一颗门牙的男子,一位距今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因劝人种百谷,植桑麻,教民农作,被誉为“神农氏” 。他似乎正是那种类似于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丹柯式的受难英雄 。为了给他的人民治病,亲尝各种草木,不幸中毒躺倒,恰有水珠从茶树上落下滴入口中,才得救 。神农的死亦是悲剧性的,据说他尝了一种草后,肚肠忽然一截截断裂了,寻茶不及,终于断肠而死,此草被后人命名为“断肠草”,是一种著名的毒草 。
这个代代相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神农这位传说中与黄帝齐名的神圣人物,不但成了五千年前中国农业和医学的创始者,也成为世界上茶叶最早的发现者和利用者 。
恰如一个妙人儿总有许多雅号昵称一样,茶也有它众多的名字:荼、F、诧、槚、茗......这些名称又兼有几种读音,英语中的TEA和法语中的THE,正是经中国海路传出的福建茶音TAY的模拟音,而由陆路传向西亚、东欧的则是内陆地区的茶音CHA,如俄语的CHAI,土耳其的CHAY,它们多少也从语音学的脉系,向我们射来了一道悠远的茶叶文明之光 。
茶,在作为一种普通的饮料之前,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多种利用的岁月,在人类生活中充当过多种角色,比如灵丹妙药、辅助食物、佳肴佐料,其制作方式也是五花八门,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想象 。
被称为茶文化活化石的云南基诺族人民,摘下生茶叶,与辣椒、盐、胡椒等搅拌在一起,就成了一道美味佳肴 。
在杭州闻名的楼外楼餐厅中,有道名菜就叫龙井虾仁,它是专用龙井和虾仁炒制而成的 。
从前,春天里,上海松江一带的农民,常从后园拔几根春笋与春茶相煮以敬客 。
【千古茗饮中华茶】 在湖南一带,人们把茶用油炒了,拌花生、黄豆、芝麻、玉米酱吃 。
即使在今天,也有把茶水与别种食物混合在一起作为饮料的吃法,还有把茶叶作为专门菜肴的吃法 。
当然,它最终还是走向了普通饮用,这大约是在公元前后的西汉末期的事了 。
在流通不发达的辽阔的古代中国,茶的价值是很高贵的 。在茶叶产地,百姓把它当作珍贵的贡品,送到千里迢迢的京都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现今的四川地区,人们就开始栽培茶树,并且把它作为地方特产献给了当时的周武王 。《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于掌荼(茶)者的记载:“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共有二十四人之多 。当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来掌茶,是因为那时茶已经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祭品,与国家大事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得有一批人来专门从事于它 。
战争打破了茶叶的宁静世界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横扫中原的秦国人攻下丛峦叠嶂的巴蜀,粗犷的士兵们在华夏的腹地中惊异地发现了这种可以饮用的绿叶 。茶叶就这样被裹在了他们的马革中,走出了蜀道,带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
谁是第一个人工种植茶叶的人呢?看来,他和许多曾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却默默无闻的人们一样,永远退到历史的深处去了 。
吴理真是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位种茶名人,他是西汉时的蜀人,后人称他为甘露祖师 。当然,这个种植茶树的故事已完全被神话了,传说茶籽是仙女给的,种的自然也就是仙茶 。位于四川名山县和雅安县之间的蒙山顶的清峰上,还有被后代人誉为圣扬花和吉祥蕊的茶,是他手植的八株仙茶,这在《四川通志》上有着记载:“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关于蒙山仙茶的民谣,流传至今:
仙茶八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地成仙 。
追求长生的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对这一类仙茶总是特别青睐 。开春,皇帝便打发重臣上了蒙山,监督山寺中的和尚采摘此茶,旁边还要有和尚日夜诵经 。仙茶太少,好比茶中须由大臣相伴,因而还要在旁边采一些“陪茶”陪同“仙茶” 。制作完毕,茶隆重地包裹在丝缎盛装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直达京城 。唐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实新茶何尝不是如此,为了隔绝百姓对仙茶的同样渴望,又杜撰出有青白虎护守仙茶的故事,谁敢偷摘仙茶,犯了天条,老虎就会把他吃掉 。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弥漫着强烈仙道之气的故事,方能载着种植茶树之人的姓名流传至今吧 。这个非常浪漫的传说,代代相传,自唐代直到清代,蒙顶茶也由此而一直享有盛誉 。
至东汉时,巴蜀一带的茶事已经非常活跃了,茶也已经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 。所以在王褒的《僮约》中,才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说法 。随着灵草的发现利用,巴山峡川中的人们也开始讴歌和品饮它了 。这种赞美和品味的开始,大概也就是茶进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开始 。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也就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始了 。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的六百年中,汉晋文人笔下的茶屡屡出现,中国晋代有个文学家叫杜育,写过一篇叫《F赋》的韵文,这就是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歌颂茶叶的文学作品 。从那时起,茶便与文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茶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了,在宴会上出现了,开始进入礼仪了 。
翻开长长一部茶史,会发现许多历史名人皆深镌其中 。白居易一生酷爱茶叶,堪称茶痴 。同为唐代诗人的卢仝所作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茶歌》),以神乎其神的笔调描写了从第一碗茶饮至第七碗茶时的各种美好感受,传唱不衰 。后人常将其与陆羽相提并论,“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尊陆羽为“茶圣”,称卢仝为“亚圣” 。苏轼也是一位著名的茶人 。他熟悉茶史茶功,精于品茶论茶,甚至还亲自种茶,常以茶喻志 。留下了“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咏茶之绝唱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著名的嗜茶诗人 。他不仅O熟各地名茶,也擅长烹饮技术,甚至还会分茶 。乾隆一生嗜茶如命 。浙江杭州的“十八棵御茶”树是他敕封的;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是他赐名的;福建崇安的“大红袍”茶,他曾为之题匾 。相传乾隆85岁禅位时,一位老臣曾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乾隆却幽默地接上一句:“君不可一日无茶 。”可见其嗜茶之深 。
在中国茶人心里,茶是万物之一,人也是万物之一 。人茶平等,都是自然的造化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故而中国茶人把天当房,地当床,把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茶人的最高境界 。因为这样,他们常常在户外品茶、煮茶;他们不拘形式,以不拘一格的方式进入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人没有形成日本茶道中那些严格冲泡技艺程序的人文背景 。中国茶人在对茶的态度上,从来就是把大自然和茶放在一起的 。故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专门用一段来介绍出门在外时所用的茶具,甚至用一个担子就可以组合在一起挑走 。中国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存在的,汉民族中的士大夫可以在清泉边上或躺或坐,或饮酒,或饮茶,下里巴人们则在大小茶馆里形成他们中国式的沙龙方式,谈天说地,漫无边际;而中国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则有着边饮茶边歌舞的活动,人们一会儿唱,一会儿跳,茶在这里充满着世俗精神 。它混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没有被赋予特别重大的使命,它只是人与自然间的最好的媒介物 。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好理解中国茶文化那种不那么严谨的分野,不那么经典的冲泡技艺,不那么几乎世袭一般地形成家园式的茶道传授方式 。
茶在自然中,它是朋友,不是严师,走近它,可相濡以沫,走远它,也可相忘于江湖 。圣人云,鱼在水中游,忘记了水的存在;人在道德规范中生活,忘记了规范的存在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茶人在饮茶中的最大快乐之时,忘记了茶的存在,这便是中国茶人天人合一时的最高境界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