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苏轼 〔宋代〕
春牛春杖 ,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 , 染得桃红似肉红 。
春幡春胜 ,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 卷起杨花似雪花 。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 , 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 , 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 。春风无限 , 来自海上 。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 , 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
竖立春天的绿幡 , 剪成春天的彩胜 。一阵春风 , 吹我酒醒 。此地不像海角天涯 , 卷起的杨花 , 颇似雪花 。
赏析
文章插图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 , 前人偶有所咏 , 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 , 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 。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 , 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 在中国词史中 , 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 , 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 , 而是由衷地认同 。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 , 溪边自有舞雩风” , 写溪风习习 , 顿忘身处天涯 , 与此词同旨 。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 , 或是游宦 , 或是贬逐 , 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 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 。此词上、下片首句 , 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古时立春日 , “立青幡 , 施土牛耕人于门外 , 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 , 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 , 快意雄风海上来 。”风从海上来 , 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 , 而且境界壮阔 , 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 , 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 , 兴致勃发 , 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 , 下片写杨花 , 红白相衬 , 分外妖娆 。写桃花句 , 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 , 把桃花染成粉红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 , 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写杨花句 , 却是全词点睛之笔 。海南地暖 , 其时已见杨花 。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 , 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 , 燕已来巢 , 亦异事 。”原来在中原 , 燕到春分前后始至 , 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 , 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 。而早春时节 , 中原时或降雪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 , 那么 , 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 。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
如前所述 , 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 , 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 , 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 , 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 , 暖律应祥云 。金盘内家生菜 , 宫院遍承恩 。时节好 , 管弦新 , 度升平 。惠风迟日 , 柳眼梅心 , 任醉芳尊 。”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 , 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 , 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 。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 , 逊色得多了 。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 , 山引泪 , 酒添愁 。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 , 蛮树绕 , 瘴云浮 。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 。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 , 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 , 酒添愁” , 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 。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 , 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 , 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 ,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 。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 , 与苏词相比 , 又迥异其趣 。二词相较 , 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 , 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
文章插图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 。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 , 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 ,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 , 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 , 当名之曰‘止酒诗体’ 。”本来 , 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 。《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 , 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 , 以“同字相犯”为戒 。但是 , 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 , 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 。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 , 仍有高下之别 。陶渊明的《止酒》诗 , 每句用“止”字 , 共二十个 , 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 , 毕竟是游戏之作 。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 , 春日春风过 。春心日日异 , 春情处处多 。处处春芳动 , 日日春禽变 。春意春已繁 , 春人春不见 。不见怀春人 , 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结 , 春结谁能申 。欲道春园趣 , 复忆春时人 。春人竟何在 , 空爽上春期 。独念春花落 , 还似昔春时 。”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 , 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 , 字法稠叠 , 颇嫌堆垛 。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 , 春雨如丝细 。春地满飘红杏蒂 , 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 , 春闺一点春灯 , 自是春心缭乱 , 非干春梦无凭 。”这首词也写立春 , 为突出伤春之情 , 一连用了十个“春”字 , 句句用“春” , 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 , 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 。苏轼此词却不然 。全词八句 , 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 , 但不平均配置 , 有的一句两个 , 有的一句一个 , 有三句不用 , 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 , 如“染得桃红似肉红” , “卷起杨花似雪花” , 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 , 两个“花”字 。其实 , 苏轼在写作此词时 , 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 , 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 , 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 , 因而自然真切 , 朴实感人 , 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 。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 , 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 , 枝上残红 , 不忍抬头觑 。假使留春春肯住 , 唤谁相伴春同处 。”前后用四个“春”字 , 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 。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 , 留君不住 , 留君不住君须去 。望君频向梦中来 , 免教肠断巫山雨” , 共用五个“君”字 , 突出留君之难 。这都是佳例 。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 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 , 于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 , 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 。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
【《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推荐阅读
- 《九尾狐传》狐狸珠子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显现出来 九尾狐传女主的狐狸珠子消失
- 《山河月明》结局朱棣发动战争夺得皇位 吕侧妃的结局会好吗
- 《百年树木》歌词是什么
- 描写菊花的诗句
- 牛魔王可以说和孙悟空是不相上下的,为何却打不过哪吒?
- 王肃与“酪奴”
- 中国人喝茶风俗的构成
- 以茶代酒的典故
- 宋小宝海鲜炒面
- 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