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茶俗

云南是茶的故乡这里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 , 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 , 早在1700年前 , 当地就有茶树栽培 。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 , 被称为“茶树之王” 。
云南有26个民族 , 各个民族都特别喜欢饮茶 。在悠长的历史中 , 茶渗透到了每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 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
基诺人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 , 洗净晾干后仔细的用手揉软搓细 , 放进一只大碗中 。再加上用柑橘树叶、泡酸的鲜竹笋、可作蚂蚁醋的酸蚂蚁、一种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 , 就成为一碗“凉拌茶” , 基诺族话叫作“拉拔批皮” 。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鲜香 , 是一盘下饭的好凉菜 。
【走进云南茶俗】把茶当作菜吃的还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昂族 。他们将从树上采来的新鲜芽叶放进小缸里面 , 撒上盐巴拌匀 , 层层压紧 , 装满为止 。放几个月后 , 需多少掏出多少 , 拌上香料 , 便是吃饭佐餐的一道好菜 。
景颇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习惯 。他们砍来竹子 , 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 。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 , 失去二三成水分后 , 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 , 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 , 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 。然后 , 将茶叶装入竹筒 , 用木棒分层捣实 。到快装满时 , 用竹叶塞紧筒口 , 把竹筒倒置 , 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 。两三天后 , 再用泥灰封住筒口 , 将茶筒插入土中 。放上两三个月 , 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 , 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 , 取出筒内茶叶晾干 , 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 , 随时都可以取出作菜 , 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 。
“烧茶”在佤族中流行 , 佤语叫作“枉腊” , 是一种近于“烤”茶的方式 。首先 , 烧一壶开水 , 放在火塘边备用 。然后 , 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 , 放在火上烤 。等到茶叶焦黄时 , 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 。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 , 便可饮用 。这种茶苦中带甜 , 散发出一股焦香 , 在饮茶中别具一格 。真正“烧”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 , 他们进山干活想喝茶时 , 就会砍来一节香竹筒 , 放进茶叶 , 装满清泉水 , 然后放进火堆中烧 。在等待烧茶的时间里 , 他们找来香竹 , 砍成一节一节的小竹筒 , 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 , 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脚茶杯 。不一会儿 , 竹筒里的水烧开了 , 茶煮好了 。将茶从竹筒里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脚杯中 , 人们拔杯而起 , 就可以品尝这种集山泉的清冽、茶叶和鲜竹的清香于一杯的竹筒茶了 。
拉祜族家里的“烤茶”与佤族的“烧茶”差不多 , 只是不是把茶叶放在铁板上“烧” , 而是装在小陶罐中烤 。
西双版纳傣族也爱吃烤茶 , 烤茶办法与拉祜族差不多 。只是他们喜欢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调味品 , 如花椒、生姜、桂皮、盐、香糯叶等 , 然后倒上茶汤 。丽江纳西族除喜爱喝“油茶”、“盐茶”、“糖茶”外 , 还喜爱中一种“龙虎斗” 。在纳西族话中“龙虎斗”叫作“阿吉勒烤” 。人们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 , 待茶叶烤到焦黄时 , 注入开水煮茶 。同时 , 在备好的茶杯中倒进半杯烈酒 , 然后将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 。顿时 , 茶杯中发出轰轰的响声 , 如雷声滚滚 。因此 , “龙虎斗”又叫作“雷响茶” 。
到大理旅游的游客 , 都会品尝一次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文化的奇珍 , 当客人进入客厅坐定后 , 主人家的女儿或儿媳妇就会捧出第一道茶来 。这第一道茶是加糖的“糖茶” , 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欢迎 。第二道茶 , 是只放茶叶的“苦茶” 。按照白族的习惯 , 喝这道茶是谈往事、叙家常的时候 。这时 , 宾主之间随便交谈 , 无拘无束 , 尽兴长谈 。谈兴已尽 , 客人准备告辞前 , 主人家又捧出第三道茶 , 茶里放了米花 , 所以叫“米花茶” 。这道茶是送别客人 , 祝客人吉祥如意 。喝了这道茶 , 客人便该起身告辞了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 ,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