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 。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发表了《乘大好形势,努力发展茶叶生产》,1979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形势》,1980年《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3年《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文章,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
他始终强调茶叶科研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1972年他亲自到福州茶厂参加全国协作的国家课题《茉莉花茶隔离窨制新技术研究》,撰写了《茉莉花茶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茉莉花理化性质》等论文 。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到安徽军天湖茶厂试验研究茶叶揉捻机棱骨的特性及最佳设计组合 。1981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茶业教育、科研、生产等有关单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共64人,通过四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制作样品、测定成分和感观审评,于198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名茶选集》,这对推动我国名茶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
【陈椽: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带头创制名茶 。1984~1986年,曾3次冒着酷暑赴陕西省茶区指导、讲学、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使陕西的茶叶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茶品质有明显提高,制茶技术大有进步 。他多次到安徽省的宁国、潜山、太湖、金寨、霍山、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含山、旌德、六安、青阳、九华山等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为此他曾两次获安徽省政府扶贫先进个人奖 。
陈椽为茶叶事业呕心沥血50多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慕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都先后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 。但他仍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表示决心将余热全部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
- 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
- 定为轴线的编注原则是什么
- 黑龙江为什么叫黑龙江
- 为什么家里一供暖就特别潮湿
- 什么叫穴位?针灸、按摩穴位为什么能治病?
- 秘密大体上可以分为哪几类
- 手帐为什么要用离型纸
- 手机触屏失灵怎么办
- 定位理论适用于科技领域吗为什么
- 怎么站着瘦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