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茶文化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临为茶源 。史载俗传 , 生生不息 , 祉福后世 。佳茗需得良器配 , 方能相得益彰 , 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临安历史悠久 , 文化璀璨 , 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遗产丰富 , 人文荟萃 , 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天目窑烧造的天目盏对两宋茶器艺术和抹茶流行举足轻重 , 并在佛教禅林茶礼和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本期刊登《临安茶文化初探》和《佳茗良器天目茶碗》文章 , 以飨读者 。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 , 得以初窥我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古窑址群和茶文化的精髓 , 并对“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留以深切的期待 。
【临安茶文化】临安茶文化源远流长 , 博大精深
临安茶文化的精髓是天目茶文化 , 它是天目山文化、钱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天目”之名始于秦汉 , 显于梁唐 。“天目山奇丽秀绝 , 甲于郡中” 。优越的区位地理位置 , 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山水 , 孕育了天目茶文化 。早在西汉元始年 , 先祖梅福便在玲珑九仙山植茶自娱 。从历史看 , 饮茶之风“兴于唐 , 盛于宋”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 。吴越国时期 , 钱王钱鏐重农桑、兴水利、拓贸易、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 成为当时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 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 , 远涉契丹、高丽、日本 。
吴越国钱氏家族钱宽、水丘氏、康陵等陵墓出土的大批富丽华贵、典雅端庄且各成组(套)的代表晚唐至五代最高工艺水平的茶器:盏、碗、壶、盒、釜、则、筋一应齐全 , 从这些典型的器具中 , 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吴越国时期炉火纯青的制瓷工艺 , 还可以解读出千年前吴越王室尚茶、茗雅的浓厚氛围 。
宋、元时期 , 日本留学僧到天目山修行 , 归国时带走的天目茶碗 , 被日本视为国宝珍藏 , 并成为茶器的指代名称而名扬天下 , 从此“天目”又被赋予新的涵义 。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三:天目山“山极高峻 , 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明朝屠隆《考磐余事》载: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并列为名茶六大佳品 , 列为贡品 。清宣统二年 , 天目云雾茶获南洋劝业博览会特等金质奖 。天目茶历经千年 , 经久不衰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达到一个历史高峰 ,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浙江第二 , 成为我国眉茶出口的重点基地和中国有机茶发祥地 。名人、茶诗、茶话、茶器、禅茶、俗语更是历代绵延不绝 , 如“东坑茶 , 西坑水”一样 , 史载俗传 , 生生不息 。近年来 , 临安茶文化在“茶为国饮 , 杭为茶都”的大背景下 , 虽然进行了一些挖掘、弘扬 , 但却似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 , 露出绰约风姿 , 需要我们进一步揭开面纱 , 深入探究 。
临安茶文化的富矿——“天目古窑址群”和“天目茶碗”
“天目古窑址群”现为全国文保单位 , 它位于於潜镇绍鲁、凌口一带 , 面积约6平方公里 , 是宋、元时代的古窑遗址 , 烧造时间长 , 分布面积广 , 堆烧层厚 , 产品多样 , 装烧方法独特 , 装烧工艺精湛 , 特别是黑釉茶盏 , 有兔毫和其他的曜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杭州市与临安文物部门对“天目古窑址群”遗存进行考古研究 , 由时任杭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姚桂芳撰写《论天目瓷窑址》一文得出如下结论:
1、天目瓷窑址的烧造年代 , 根据青白瓷和黑釉瓷的器物形制和胎釉装饰特征 , 始于北宋 , 盛于南宋 , 衰于元初 。这一点 , 从有关文献所载社会背景亦可佐证 。
2、天目窑生产的黑釉瓷 , 无论造型还是胎釉纹饰 , 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花碗极为相似 。另外 , 从野外调查证实 , 宋代天目山区寺庙林立 , 其中的天目寺距碗窑湾仅一公里之遥 , 由此可见 , 当时日本僧人从天目山带回本国的天目黑釉碗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
3、天目窑的黑釉瓷与“建窑”的黑釉瓷 ,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 是两种不同的产品 。
4、天目窑黑釉瓷与武义蜈蚣窑的关系 , 从二者比较中 , 不难看出蜈蚣窑生产的黑釉瓷 , 无论在器形上 , 还是釉色上都受到天目窑的影响 , 如烧制的油滴、兔毫、玳瑁等与天目窑别无二致 , 但品种和质量似比天目窑逊色 。
这些结论 , 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且天目窑址群中大多数窑址保存完好 , 对于揭示学术界“天目窑”之谜 , 探讨黑釉瓷的烧制等研究课题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诚然 , 天目古窑址群的考古研究在陶瓷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其国际影响也日趋增大 。但由于天目古窑址群发现时间短 , 考古研究的深广度、影响力都还有限 , 故在浙江古窑系中尚无一席之地 , 更不要说天目窑作为宋、元时期独立窑口进入国家名窑大系 。而作为与之相联的“天目茶碗” , 是众所周知的茶器 。根据中日可考的史籍记载 , 它最早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十四世纪就发现于文献中 , 它的渊源和最早出处是源于天目山 , 元代天目山高僧中峰明本的《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中就有天目盏的记载 。据日本编纂的《世界百科大辞典》条目注释:由元代日僧从浙江天目山的寺院中被带回日本 。其最初的含义与禅林茶礼传播东渡日本有关 , 是一种带有特殊佛教礼仪含义的茶道具 。至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知名茶器 。可真正知晓“天目盏”、“天目茶碗”名称源于天目山的人却并不多 。因此 , 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调查 , 借助专题学术会议的平台 , 继续深入研究“天目古窑址群” , 科学界定天目窑深层次的科技文化内涵 , 使其名正言顺位列浙江古代窑系 , 在我国陶瓷界确立应有的地位 , 并为“天目茶碗”正名 , 使其的历史渊源及概念衍变更加清晰 。对日本佛教、禅林茶礼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根溯源 , 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揭开诸多“天目”谜团 。
临安茶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创新
古为今用 , 继承发展 。对临安茶文化的挖掘 , 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创新 , 作为“天目”传播的肇始之地 , 我们有义务高擎起“天目”研究的大旗 , 在挖掘的基础上 , 弘扬、传承、创新“天目山文化” , 为此拟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举办“天目”国际学术研讨会 , 通过组织与“天目”文化相关的中日韩三国和港台等地区的寺院、美术院、博物馆等收藏单位和包括佛教界、收藏界、考古界、陶瓷界、科技界专家学者的研究 , 对“天目”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术上的评价 , 利用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成果 , 丰富“天目山文化”的内涵 , 扩大“天目山文化”的影响力 。
2、研究开发“天目茶道”、“钱王茶礼” , 使之成为天目文化、钱王文化弘扬、传承的有效载体 , 临安文化的新名片 , 并为振兴临安茶产业 , 提升“天目茶”的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营造舆论支持 。通过茶席、茶礼、茶艺表现这一历史 , 创作脍炙人口的茶谣、茶诗、茶歌、茶舞、茶故事等茶文艺作品广泛吟诵传承 , 从而带动临安茶旅游、茶文化的蓬勃开展和普及提高 , 进而推进茶消费、茶销售 , 促进茶业发展繁荣 , 使之成为临安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
3、充分运用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 , 利用临安的优质高岭土资源和於潜原有的陶瓷业发展基础 , 恢复研制生产“天目”系列茶具 , 开展成为旅游纪念品 , 通过“天目茶碗”的正名和宣传 , 为“临为茶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物展示 , 使“天目茶碗”的原名地品牌与历史渊源重新焕发青春 , 赢得新的辉煌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 ,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