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对于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发源地还存在着分歧,这里就来探寻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
【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三峡是茶树原产地 。关于茶树原产地问题,学术界有过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并形成了不少茶树原产地的说法 。就亚洲范围(茶树只可能原产亚洲),有原产中国说、原产印度说、折衷说和二元说等;就我国国内讨论的情况,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以及西南地区说 。
综合各种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学说时发现,他们在为茶树原产地提供依据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考察那里有或是没有野生茶树 。如折衷说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理由是这个区域常发现野生茶树,而这些野生茶树又多在金沙江、富良江、萨尔温江、依洛瓦底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沿岸发现 。国内的起源学说也都有自己的野生茶树作为有力证据 。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 。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 。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 。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 。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 。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 。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 。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 。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 。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