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种茶历史悠久 。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巳经开始种植茶I 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 。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I 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I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 。至唐代,茶叶巳是福建名产之一 。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 。《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夕卜 。”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 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 。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 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
种植技术 。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 。”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 。《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 。生于幽野,或出烂石, 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 ,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 。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
唐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多采用茶籽直播法 。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 。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窭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 。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 。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茶树的好坏以及所产茶叶的质量与产量 。明清时,在施肥方面, 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 。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 ”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 。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 。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 。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 。每茶根傍掘一小坑, 培以升许 。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 。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 。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 掩映秋阳 。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眭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 。生产形态 。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 。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 。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 。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
兼营茶业的农户 。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
茶园户 。明清以来,茶园户植茶已相当普遍 。“鼓山灵源洞之后, 居民数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 。武夷山“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 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 水浮路转,鬻之四方 。而武夷之名, 甲于海内矣” 。一些茶园户靠租佃茶园生产,如沙县“物产茶 。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崇安县“土产茶最多,工作列肆皆他乡人”,而当地土着“岁受赁钱数百文,只好听其垦种”,“所得者,地骨租而已” 。“延、建、邵三府……缘有一种寄籍民人,大半自江西、汀州、漳、泉等处而来,赁山开垦,种植茶果麻靛之类” 。
寺院茶园 。明清时期,一些寺院僧人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所产茶叶不仅供寺内僧人消费外,还用以馈赠客人,甚至投入市场 。福建太姥山地区“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 。山丁僧俗,半衣食焉” 。武夷山“武彝劣岭紫帽龙山皆产茶 。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紫赤 。曾有以松萝法制之者,试之, 亦色香具足 。但经旬月,则色赤如故”,“盖制茶者仍系土着僧人耳” 。此后便“人招黄山僧,用松萝法制之”,效果极佳,所产茶叶“与松萝无异,香味似反胜之 。时有武夷松萝之称” 。国有茶园 。明清时期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茗茶的需求,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茶园进行茶叶的种植与生产 。《明史’食货志》云:“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 。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 。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 。凡贡茶,第按额以供,不具载” 。
地理分布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省内80先的地形为山脉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是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名誉天下 。有清一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 。清人卞宝第在其着述的《闽峤辖轩录》一书中,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
霞浦县……物产茶 。
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
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瓷 。
安溪县……物产茶、杉、松、
桐、竹 。
大田县……物产茶 。
南平县……邑治山多田少, ……物产茶,大利所在,泉、永、汀、广之人,春来秋去,往返经商 。
沙县……黄山、莲花山、幼山皆在西北,三路通归化 。关隘林立, 山势峻险,内有富口通门两处 。山皆种茶,商民辐辏 。……大溪一名沙溪,又名太史溪,由永安人境,物产茶 。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 。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又有琅口地方,茶商所聚,汀兴等郡,远来觅食者,实繁有徒,奸匪潜滋,抢夺蜂起 。此产茶之利,亦产茶之害也 。
永安县……田土瘠薄,产米不敷民食,赖宁化、归化贩运接济 。物产茶、贡川纸、笋干、香菰、拼榈木 。建安县……物产茶 。
瓯宁县……物产茶、苎布、瓦器 。
建阳县……物产茶、纸、苎布 。崇安县……物产茶、纸、蜜 。政和县……物产茶、苎 。松溪县……物产茶 。
邵武县……物产茶、笋、竹、
纸、香菰、竹鼠 。
光泽县……物产茶 。泰宁县……物产茶、苎布 。建宁县……物产茶、葛、磁器、杉木 。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福建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三大区域 。
闽北茶区 。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 。其中建宁府作为福建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其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 。方志记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便纷纷租山种茶,种茶之风的兴起, 使瓯宁县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 。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 。可见, “茶巿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 。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方志记载,除了“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而且“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 “茶山袤延百十里” 。最为有名的要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的武夷茶,“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 。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九十九岩,岩岩产茶,且“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可见武夷山产茶区也相当广阔,方圆百二十里,都有种茶 。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这三个县,茶“七县皆出” 。建安县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而建安县壑源山、曹髙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 。其中“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 。浦城亦“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其中,“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 。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 0,由此可知,清代以来政和种茶风气之盛行 。而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然不及建宁府广阔,产量也较少,但在一些县份也都种植茶树,出产好茶 。其中,以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最为出名 。《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 。此外, 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 。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 。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 。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 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 其中“茶以老君眉名” 。
闽东茶区 。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 。人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 。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 。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 以宁德支提为最” 。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 。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而命名为茗洋山 。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 。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 “皆有种茶” 。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巳闻名全国了 。《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 。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 。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 。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 。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 。“云头山,产茶极佳 。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 。
闽南茶区 。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 。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 。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 。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 。乾隆《泉州府志》有云:“茶,晋江出者曰清流,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 。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 。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 。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 。按清源茶旧甚着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 。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堪优 。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 。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 南安翁山尤佳” 。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 。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 。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 。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 。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 。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 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
闽西地区 。闽西地区包括汀州府和龙岩州 。明清时期,闽西一带不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其种植亦有一定的规模 。如上杭”凡山皆种茶, 多而且佳者,惟金山为最 。至精细者,如莲子心,香味逾于松萝“ 。据县志载,”往时古田、下隔、湖梓里等处出产甚巨……味皆香厚“,乾嘉年间,”汉口镇有悬下隔名茶牌者“,可见其产品之盛;永定道光时植茶很普遍,茶”各乡有之,气味皆平常 。惟金丰茶颇着名,溪南赤竹坪茶尤佳, 惜不能多“,到民国时期”着名者有灌洋许家山之茶“ 。除上述诸县外, 其他县也都种植茶叶,但质量较次, 或是数量较少,不敷供应,如宁化, ”宁茶最蕃遂计数十万斤,然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 。清流,”国初,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 有香有色,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 。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 。武平,”邑产茶之地,仅岩前、石湖溪、石径岭下数处,产额不多,不足供本县之饮料“ 。
【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推荐阅读
- 黄金叶茶产地是哪里的 黄金叶茶叶产地是哪里
- 九曲红梅茶产地在哪 九曲红梅茶叶的产地
- 福建邮电学校宿舍有插座吗
- 空无静清:一片茶叶的涅槃
- 茶叶放冰箱冷藏好吗 茶叶放冰箱冷藏可以吗
- 贵定发现清代贡茶碑
- 雪顶含翠是什么茶叶
- 玫瑰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 不能和茶叶一起冲泡
- 茶人称谓之荼工
- 平潭海鲜排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