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茶味属于茶人独特的人格品味 。表面有残缺的器物,往往经由茶人另类诠释后,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场价值的精神层面 。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经不能单纯作为茶器的价值评断;茶人独特的审美经验,弥补了古董文物上的不足 。?可以说,茶人是个借由器物修行之人 。其与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于不执着之心,舍得与人分享,而非借由茶器收藏来宣示财富 。经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仅能增添人气,更能感应古代茶人爱器如己的同理心 。?没有下班的茶人如果自视为茶人,如同身着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该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表现不一 。简而言之,没有下班的茶人 。一旦自诩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与格,自然就该受到公众的评论、许多人在习茶的过程中,往往自作聪明,或锋芒太露,反而耽误了茶性的养成 。低调内敛,是习茶的安全姿态;留有余地,不强求锋头,才符合茶人的格调 。?找一个茶汤的对手孤僻是茶人应有的特质 。长期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茶人,固然能独享茶汤的静寂之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却总不免令人感慨 。对于不同于己的声音,常以逃避或漠视处理,久而久之,便陷于主观偏执 。给自己找个茶汤的对手,不仅能增强实力,在这条漫长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个相互扶持的伴侣 。?找一个茶汤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产生的茶汤表现 。茶汤,则是茶人内在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茶汤的表现 。一味的唯心论,只能放任茶汤如情绪般的高低起伏,违背了以心驭茶、以茶养性的修行原则 。?茶人的养成一个茶人的养成是漫长的,首要是技巧的锻炼,初学者太多企图从茶书中寻找答案,却未料陷阱重重 。茶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提供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各人去挑战感官的极限 。透过反复的练习,去丰富味蕾经验 。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各自的资质及精进度 。?人澹如菊的茶会,一向预留二成茶席给新手上场 。道行高深的前辈,总选择坐在新手茶席 。虽然技法生涩 。手势难掩僵硬,却因对新事物的好奇,而展现赤子的热诚 。充满宗教般纯净的趣味,只有在新手身上才容易看到 。或许老练的茶人更改自我警惕,停止在茶席上卖弄知识,适度地在事茶流程上展现“涩”的阻力,才能避免流尽匠气 。?重视器物,是茶养成的另一阶段 。京都高台寺的中野老和尚,曾自嘲是个爱茶碗的老茶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没有茶碗 。这种爱器如命最典范的例子,是被誉为日本煎茶道中兴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 。他深怕离世后,心爱的茶器会被糟蹋,就筑起一座“茶具冢”将茶具埋葬 。一如林黛玉不忍落花随水飘零,而以绢将花埋入花冢 。同样对万物悲悯的胸怀,正是古人寓情于器、借物抒己的自况 。?我常言“见茶器如见茶人” 。即便是个百元茶壶,对深谙茶道的主人而言,却是格调的表征,又岂是万两千金可换?因此,有修养的茶客,绝不轻易触碰茶席上的道具,更遑论将茶器随便地单手抓起 。?茶人的天分茶人的养成,并非急速特训可一步就位 。学茶只有三五载的人,论茶说茶很是踊跃,反倒是老茶人鲜少对外谈茶 。茶书院曾有同学求知若渴,热衷钻研知识或过度投入装饰茶席,反而远离了茶汤的精神与茶道的本质 。?一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深厚学养的人,把学茶当做生活的修行,不疾不徐,从容地亲近茶事,反倒更快进入“心手闲适”的境界 。换言之,适度的企图心,可转为习茶人的动力 。先天的悟性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仍可弥补资质的不足 。茶人的养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茶人的素养,做人的格调】
推荐阅读
-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 奈雪的茶创始人 奈雪的茶创始人是谁
- 沙茶是什么
- 非比他人的意思 非比他人的意思是什么
- 蜂蜜柚子茶的制作方法
- 怎么用微信往别人的银行卡里转账
- 三伏天喝红糖姜茶好吗 三伏天喝红糖姜茶好不好
- 我想泡一壶茶,在春天等你
- 武夷肉桂品评
- 茶,留得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