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唐代以前史料记载,中国饮茶系始于四川,然后由西向东,由南而北 。到了六朝,则全国各阶层都有饮茶的记录 。在中国茶艺史上,唐代以前的茶可称系中国茶艺的萌芽期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制茶技术愈来愈进步,再加上陆羽茶经的探索开发,使得当时饮茶风气相当普及盛行 。因此唐在中国茶艺发展史上的地位异常重要,且几乎后代所有茶艺的范围和精神都在此时确定 。
唐代许多名家都是尝茶者,同时因其对茶的嗜好而在茶的推广、艺术上有其卓越的贡献 。当时史颜真卿与陆羽曾合建三癸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东南,景致甚佳,袁高、颜真卿、皎然、陆羽等名流常聚会其上,品赏茗茶、赋诗遣兴,实为开中国"茶亭"与"茶艺馆"之先 。
宋代则在唐代精致整理的基础下,迅速发展了精致的点茶法,团茶已几乎找不出茶叶的本来面目 。蜿蜓的龙形、华丽的锦盒,所呈现的全是人文的努力,加以繁复的茶器、礼法,这种饮茶方式以悦人伦有余,契合自然不足 。待元移宋鼎后,旧有思想价值完全改观,元代即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饮茶方向,即强调"俗饮"及"茶与自然结合
明太祖朱元璋因生于乡闾,了解民情,能体恤人民、爱护百姓,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西元一三一九年十月十四日)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 。同时确立了近代叶茶的饮茶方式,可谓奠定近代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石 。
饮茶到了明代,茶叶的制造有了"炒菁法"的发明,炒菁法发明后,才开始有了绿茶及红茶的制作 。而这个时期的尝茶者,由于茶产地及个人好尚的不同,因此对茶艺的论定有相当的差异,南辕北辙的说法充斥于当时的茶作论述中 。以采茶为例,有的要求邑露采之,有的要求晴明采之,力求茶汤的完美,这个时期的名士饮茶可谓已达到"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之五美境地 。
从清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 。朝廷酷好茗饮,清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 。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茶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 。茶叶贸易鼎盛,茶叶传入英国后,造成各阶层的饮茶习惯,英国本身并不产茶,只好向中国购买 。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 。半酦酵茶的出现使茶叶种类渐趋繁复精美,而将中国饮茶文化从旧式制茶所不能
展示的色香味中带入另一新的境界 。
文化的关照
在这一个千年里,文人们也并没有稍稍放松对茶文化的提升,可是归结下来,始终还是可以触摸到陆羽当年所流传下来的文化脉络,喜茶者多多少少都有着与释儒道极深的渊源 。
白居易终生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 。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在白氏诗中,茶酒并不争高下,白居易生逢乱世,但并不是一味的苦闷和呻吟,而常能既有忧愤,又有理智、,这一点饮酒是不能解决的 。而饮茶却能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类 。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相伴,二是与伤感为侣 。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 。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 。茶使他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以后三教合流的趋势 。而作为沟通媒介的茶无论是在文人聚会上还是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上,其作用不可小视 。
苏东坡在元祓四年(公元1O89年)第一次到杭州任知州,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葛岭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闻此消息,特地自南山去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东坡有《送南屏谦师》诗: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 。
忽惊个盏兔毛斑,打作春瓮蔫儿酒 。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 。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
苏东坡是位茶不离手的文豪,他的思想有着儒家之仁爱、佛教的旷达与超脱,一生喜茶,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 。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 。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
有一位陆羽的家门,也是文人,在战火中热切的与他对应着 。这个人是陆游 。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一部《剑南诗稿》,有诗九千三百多首 。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 。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 。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他一生中所作的咏茶的诗多达二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陆游的茶诗,包括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的热爱,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
品故园茶".这"故园茶"就是当时的绍兴日铸茶 。他认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 陆游在诗中还对"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 。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
历史很奇妙的在这里产生着缺角对应现象:一边是兼济天下的情怀与学识,而另一边却遭受着现实空间的冷漠与尴尬,一边是战火纷飞,而另一边是一盏极度冷静的茶 。一边是人生旅途的屡遭打击,一边则是思想心灵的不断提升;一边是空间上的个体独自倍受寂寞煎熬而黯然走完生命旅途,而另一边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心领神会,形成了文化史上的天涯若比邻的繁星满天,一点都不孤独 。可惜的是星与星的交流在天空里是以光年为距离的 。
陆羽不会想到,那么多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在捧读他的《茶经》,越来越庞大的阵容会在那一小壶芳菲的茶汤里,以和谐、宁静为基调,怀着强烈的普世理想,把世事纷扰、社会沧桑一遍又一遍的慢慢冲泡,细细品尝 。品掉了闷郁乃至不平,品掉了浮华与喧嚣,品出了风骨与旷达,再一品,竟然品出了那一份闪烁着东方智慧的理性与冷静,让那茶味的清幽包容起一片片一群群一代代赤子的情怀 。
陆羽不会想到,他所领头开发的那一片文化空间,居然容得下一代又一代的意识形态的翻腾,居然承载着百姓起居、边疆封吏和谈、区域经济发展繁荣的巨大功效 。
陆羽不会想到,在他人、茶、文化合一,佛、儒、道合一的构架之下,各种各样性格的名流与庶民统统来此寻求理性的陶冶 。也许感悟到陆羽的智慧与灵魂的苏轼会在酒后索茶之际,冥然听到了那一声淡定后的悲凉;陆游在晚年的灯下分心之间的一抬头,也许会无意中撞上时光里陆羽那谈笑背后忧郁的眼光,两个家门心照不宣,苍凉的问下一声:"你好么,陆兄".而后,是白发三千丈……
构架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一样的具有着母体的本质取向,那就是东方智慧的精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悠然贯通、宁静致远 。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的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却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 。而把茶与文化进行连接的关键点也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的这种本质取向,到了后来便让人越加难辨到底是文化提升着茶的内涵,还是茶在启迪着文人的开发,总之二者越来越强烈而紧密的发生着互动 。经过中国文人与世代华人的开发,茶具有了生命 。
一代又一代的的眺望使得茶文化空间源远流长,陆羽等人物早已做了百年身、千年身,这一个庞大的群体以代表着文化精髓与东方智慧的特质,赋予了茶相同品位的灵魂,而后结伴远去 。
尽管在他们生前反复吟咏着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思考着一个空间上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契合 。事实上这种智慧文化的暂时弱势状态历史永远无法为他们解决,可是承上启下的心领神会却使得他们的儒人爱心、佛学旷达、道家性灵贵和终于凝结成传统文化精髓,最后在历史的河流上以阵容庞大的主流文化面目出现 。
【三 且话中国茶:千年茶事 寂寞茶魂】
推荐阅读
- 二 且话中国茶:千年茶事 寂寞茶魂
- 如何理解二十四节气
- 闺密三人网名霸气 三个闺蜜网名霸气十足
- 养生茶冲泡不超三次,喝养生茶有哪些误区?
- 中国移动更改套餐怎么改
- 三伏暑天如何安全度过
- 一 且话中国茶:千年茶事 寂寞茶魂
- 中国茶文化之一茶歌
- 白领办公室里必备的健康三宝
- 新生儿脐带如何护理 家长要把握好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