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还能接受母乳喂养吗 新生儿黄疸的一般治疗方案

出生前 , 胎儿生长于母亲子宫内 , 相对于大气来说是低氧环境 。与高原生活的人们一样 , 会出现红细胞增多现象 , 以增加血液携氧量 。出生后 , 婴儿开始通过肺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 , 吸入的氧气增多 , 大量红细胞变得多余 , 体内衰变形成引起黄疸的物质——胆红素 。因此 , 婴儿皮肤会变黄 。
新生儿黄疸又被人为地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 病理性黄疸需要照光、静脉输注白蛋白 , 甚至换血治疗 。照光是医院内最常使用的医学退黄方法 , 属物理治疗 , 相当安全 。对母乳喂养儿来说 , 母乳中可能含有一种酶 , 使有些婴儿黄疸存在时间较长 , 甚至达到2~3个月 。只要黄疸程度不重 , 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
婴儿黄疸的严重与否与黄疸持续时间无关 , 只与黄疸程度有关 。如果出生一周后 , 黄疸指数不高于18毫克/分升 , 就应继续坚持母乳喂养 。有些母乳喂养婴儿黄疸持续可达2~3个月 。不要仅仅因为存在黄疸就怀疑坚持母乳喂养的正确性 , 仅个别母乳喂养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才需暂停母乳喂养几日 。新生儿黄疸是否需要光疗 , 与黄疸程度和出生时间密切相关 。
胎黄又称为胎疸 , 是指出生婴儿生后周身皮肤、双目、小便均出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病瘟 。本证多由母体胎孕之时 , 湿热熏蒸于胞胎 , 或临产之时 , 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 。其中若黄色较淡 , 1周内不再加重者属生理性黄疽 , 可自行消失 , 一般不须治疗 。属病理性者 , 黄疽迅速加重 , 亦可出现昏迷 , 此时须中西医结合治疗 。
引起本病的原因 , 多因母体湿热 , 热传胞胎化为胎毒 , 淤结在血而生后即为黄疸;或因外热邪毒 , 或因母血父精 , 传于胎中 , 使胎儿发育异常 , 胆府隧道不通 , 或有阻塞 , 气滞血淤而发为本病 。
(一)方剂1
l.组成车前子10g , 生栀子、黄芩各9g , 大黄8g , 鲜茵陈汁l小杯 。
2.用法将前4味药共研为细水 , 过筛 , 与茵陈汁调拌成糊状 , 备用 。用时取药糊直接填满婴儿肚脐孔 , 外加纱布覆盖 , 并加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l~3次 , 勤贴换 , 直至黄疸尽退方可停药 。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症见而且皮肤颜色黄色而较鲜明 , 湿重者皮肤黄色较暗 , 亦可有发热 , 烦躁 , 口渴 , 尿少色黄以及呕吐 , 便秘 , 腹胀 , 舌质红 , 苔黄 , 指纹青 , 脉数 。
(二)方剂2
1.组成赤小豆7粒 , 洲瓜蒂7粒 , 丝瓜蒂7粒 , 鲜茵陈绞汁适量 , 白矾少许 。
2.用法除茵陈外 , 其余药物共研为细末 , 过筛后 , 与茵陈汁调拌成糊状 , 备用 。用时取药糊直接填满婴儿脐孔穴 , 外加纱布覆盖 , 胶布固定之 。每日换药1或2次 , 商至黄疸退尽方停药 。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
(三)方剂3
1.组成姜黄(鲜者)10g , 鲜天胡荽、鲜田基黄各15g , 米汤适量 。
2.用法将 。上3种鲜药捣融如泥状 , 以米汤调和如糊状 , 贮备候用 。用时取药糊涂敷于患儿脐窝L , 纱布覆盖 , 胶布固定 , 每日1次 , 至病愈为止 。
3.说明本方适用于新生儿湿热型黄疸 。
(四)方剂4
1.组成水牛角粉0.3g , 黄连、山栀子、天麻各10g , 鲜茵陈汁1小杯(干品也用10g) 。
2.用法将栀子、黄连、天麻共为细末 , 菌陈汁调成糊状 , 备用(用干品者清水调) 。临用时取犀角粉(代)0.15g填于肚脐上 , 再将药糊盖在上面 , 外以纱布覆盖 ,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或2次 , 直至病愈 。
3.说明本方适用于热毒壅盛型胎黄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多在生后较晚时间内出现 , 发热 , 烦躁喘促 , 拒食或呕吐 , 腹泻 , 皮肤有淤斑 , 或抽搐 , 或昏迷 , 舌质红绛 , 苔黄 , 指纹紫 。若有抽搐、昏迷者配服安宫牛黄丸则效果更佳 。
(五)方剂5
1.组成茵陈30g , 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15g 。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 , 用时取适量用清水调成糊状 , 敷贴于患儿脐孔穴上 。每日换药1~3次 , 至病愈方可停药 。
3.说明本方适用于脾湿型胎黄 , 患儿皮肤、面目发黄 , 日久不退 , 黄色较黯 , 神疲无力 , 纳少腹胀 , 大便稀薄 , 舌质淡 , 苔白腻 , 指纹色淡 , 脉缓 。
(六)方剂6
1.组成青鲫鱼背肉2块 , 明矾1g , 砂仁3g , 白糖5g 。
2.用法诸药共捣烂如膏状备用 , 用时取药膏贴在患婴脐窝孔穴上 , 外以柔软布带束紧 , 每日换药1次 , 通常敷药2~3天可奏效 。
3.说明本方主治新生儿面目、皮肤发黄 , 色如橙子 , 婴儿烦躁不安 , 啼哭不休 , 或呕吐 。
【新生儿黄疸还能接受母乳喂养吗 新生儿黄疸的一般治疗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