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在非洲工作的感受( 三 )


2018年12月被调去印度工作的沈焕刚 , 主要负责vivo在印度工厂的生产支持工作 。沈焕刚主动申请来印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 是希望在事业上能有更好的发展 。
“那时候我觉得中国要复兴 , 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种趋势 , 海外的工作经历对我的职业发展有很多好处 。另外 , 我也想要到处跑跑 , 无论是去哪个国家 , 都能增加自己人生的阅历 。”沈焕刚说 。
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在非洲工作的感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印度风光图片来源&拍摄:沈焕刚
不过让他有点没想到的是 , 在他来到印度一年后 , 就迎来了新冠疫情 , 尤其是在2020年的四五月份 , 印度的疫情猛烈爆发起来 。当时印度政府执行了封禁政策 , 人员密集型企业按照规定需要暂停用工 , 导致许多员工返乡 , 在之后复工时 , 许多企业没办法立刻恢复生产 , 而vivo是当时最早一批复工的企业之一 。
某种意义上 , 这和印度当地员工们的“靠谱”是分不开的 。沈焕刚回忆道 , “5月中旬时 , 印度疫情爆发得挺厉害 , 当时大家特别紧张 , 能比较快的复工 , 很大的原因来自印度同事们对工作的支持 。”在vivo印度工厂 , 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比例大概达到了1:150~1:200之间 , 并且绝大部分的当地员工直接归属印度管理团队管理 , 复工时 ,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 , 印度核心管理人员基本全部到位 , 这一点是许多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都做不到的 。
在印度工作多年 , 尤其是经历了去年和今年疫情的两轮考验后 , 沈焕刚对印度同事的印象非常好 。在他看来 , vivo公司的职员尤其是管理层 , 他们对疫情的观念是非常科学的 , 和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差异 。目前vivo在印度已经扎根建设了6年 , 在此期间 , 印度管理团队的离职率非常低 , 生产销售也一直稳步进行 。
另一方面 , 从人才本身来说 , 印度的教育体制其实和中国是非常相似 , 相比于中国 , 印度尤其偏向理工科的教育 。“在印度有大把的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 , 他们的逻辑水平非常高 , 你只要稍微跟印度人打过交道就会知道 , 印度人的口才和逻辑性很强 , 有时候我觉得比中国人还强 , 尤其是他们的语言天赋 。”
生产实践中 , 沈焕刚发现 , 由于印度大学将对电脑的使用列为必修课 , 印度员工对许多电脑软件的应用甚至好过中国员工 。“他们是专门针对现代化企业去培训的一代人 , 你和他们沟通时 , 涉及到要讲‘因为’、‘所以’这种逻辑性的沟通时没有什么障碍 , 他们的教育经历很符合中国企业 , 尤其是技术型企业的需求 。”沈焕刚感慨道 。
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在非洲工作的感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沈焕刚(左一)和印度同事在一起的自拍图片来源&拍摄:沈焕刚
当然 , 印度人和中国人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和中国员工不一样 , 面对上下级关系 , 印度员工的等级观念很强 , 印度员工对职位看得非常重 , 甚至超过对工资的重视 。“你可以给他把这个层级分得很细 , 比方说Engineer1、Engineer2、Engineer3再到高级Engineer , 他们很看重这个 , 你就慢慢可以给他升 。”而一旦升职后 , 印度员工会非常开心 , 并直接表现出“我是经理了”这样类似的态度 , 周围的印度员工也会纷纷过来为他庆祝 。相比之下 , 无论是对升职还是对上下级关系 , 中国员工都平淡很多 。
抛开这些差异 , 中国员工和印度员工的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 。在疫情暴发之前 , 沈焕刚和同事们经常与本地的印度同事一起出去游玩、开Party , 领略印度丰富的文化 , 不过可惜在疫情之后 , 他们只能减少了外出的频率 , 沈焕刚个人就将时间更多用看书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