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桥之战 “东光之战”与“界桥之战”的地缘背景解析( 二 )


与主动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复不同,幽州牧刘玉并不想把幽州让给公孙瓒。应该说,能让鲜卑、乌桓回心转意的刘玉,资本比汉服更强,至少不用像后者那样陷入三面受敌的境地。然而袁绍的邀请,却让已经在幽州本部站稳脚跟的公孙瓒抓住了升级的机会。作为他的顶头上司,刘玉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将下属扣为人质。
一般认为,袁绍引公孙瓒南下的原因是要上董的前线,但从公孙瓒军队后来的走向来看,真正的目标应该是“黄巾军”。我前面说过,以太平道为思想的“黄巾乱”在爆发的那一年被镇压了,但是黄巾军旗帜下的人民乱是无穷无尽的。公孙瓒这次南下,要对付三支黄巾军中的青州军。
青州军,又称“清徐黄巾军”,发源于青州、徐州北部,另一支布拉克山军发源于冀州北部的中山国、常山国,横行于太行山背靠的整个河北平原。袁绍上书公孙瓒时,青州军正渡黄河北上冀州,与东进的布拉克山军会师。在这个方向,冀州和青州是渤海的郡,袁绍是那里的太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在河内前线扛着董大器的袁绍,邀请公孙瓒帮助后方作战。
公元191年,南领公孙瓒,北领青州,在渤海郡东光县交战,史称“东光之战”。公孙瓒在幽州本部经营了几年,实力相比两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次只出动了两万大军。以乌合之众为特征的青州军,容易受到公孙瓒职业骑兵的攻击。不仅夺战时被杀3万余人,撤退渡河时也被幽州追杀,淹死数万,俘虏7万人。

界桥之战 “东光之战”与“界桥之战”的地缘背景解析


文章图片

青州与渤海县接壤,是一个平原国家。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个位置上,并不是黄河充当了两国的边界。黄河的最后一段从乐安国入海,乐安国也属于青州,流经平原国家。
换句话说,原本进入冀州带来暴乱的公孙瓒,不仅在大胜后获得了大量的人和物资,还顺势进入了青州地界。结合公孙瓒当时的性格和混乱,你很容易意识到他不会在战后撤出青州,更不会把渤海郡还给袁绍。因与袁绍不合,只得将渤海太守之职让与公孙瓒之弟龚。你会发现,公孙瓒的地盘,是在公孙瓒东半部的幽州本部加上冀州的渤海郡和青州的平原国,以右北平郡为中心,位于渤海西岸。
看到“平原”这个名字就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刘备在酸枣盟的地位是“平原令”,后来他担任平原相。但现在我们知道,公孙瓒和刘备都没有为董去前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素序和原相的区别。在郡国并行的汉代,如果一个郡里有封建宗室子弟,这个郡就会改名为中国。然而,自西汉七国之乱后,封建地区的宗室就没有了实权。郭襄是国家最高行政官员。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相相当于一个县的太守军衔。举个例子,济北人鲍信为董联盟就是这种情况。
平远县在汉代曾数次改变郡国地位,公元148年至208年的六十年间是一个平原国家。不管这个县叫国治所,它都是一个平原县,所以刘备最初得到了一个县长的职位。考虑到刘备以前是安西县尉、夏密县丞、高唐县尉/县令,这个职位真的是毫无长进,更难与之一起进入政坛。以董的盟员身份来看,取得郡太守之职,可视为争夺诸侯地位的敲门砖。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是他从平淡到平实晋升后真正触及的起跑线。
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第一个官职是“别部司马”。《三国演义》中这个军职的出现率相当高,孙坚、关羽、夏侯元、梦露等著名将领都以此作为参军的起点。“其他部门”是指非主力,而“司马”是负责管理的职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