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镰 张学良教授受邀参加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

导语:10月25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20年年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受邀与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张伯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等专家学者一同出席,并在会议上做《用脚度量:把城市与区域研究写在中国大地上》主题报告。
本次大会以“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为主题,旨在凝聚全国城市经济部门的优秀专家学者,为中国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不懈贡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部长盛斌主持开幕式。南开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德琦分别主持了第一、第二阶段的主题报告。来自多所大学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致辞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张介绍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成立的历史。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蒋曼琪回顾了南开大学学科建设委员会的发展历程,表示将进一步创新社会活动,增强其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南开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德琦主持主旨演讲。
主题演讲
我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作了“用脚测量:书写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主题报告。张教授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优异成绩,使中国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中国应该做什么样的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理论上,如何将城市、空和区域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从生产者的角度回答生产什么?你为谁生产?如何生产?哪里生产的?从消费者的角度回答住在哪里。这些都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在实践中,中国有真正的城市吗?城市、乡镇、城乡、特区、开发区、新区、新城、都市圈、毗邻区、都市圈、城市群等概念的内涵和外缘是什么?经济学解释是什么?现实中发生了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学者需要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张教授强调,我们的学术研究要强调数据、模型与理论假设,但也要进得去、出的来,需要从现实中的政策与创新实践中来提炼科学问题,再运用可以交流与对话的学科语言、经济学科工具方法进行分析,在理论的层面创新与发现。城市、区域、空间学科是个综合的学科,需要向规划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学习。思考城市与区域的问题时,至少从历史的维度、国际的比较、国家的战略要求、现实的基础和发现、未来的趋势五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如长三角到底发生了什么?京津冀发生了什么?同时要有文献的跟踪、理论的提炼和学科的构建。
张教授认为,在实践中回答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一方面要用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而形成一些科学问题,开阔视野,发现新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积累数据和案例,建设跨学科数据库,形成学术基础设施,为同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素材。所以要用脚测量,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手记录,分阶段介绍成果与同领域学者分享。最后,张教授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三个博士项目,分别成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上海发展研究院、三农研究院三个智库研究院。依托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收集整理了大量数据,如夜灯数据、企业数据等大数据。根据数据,团队对中国都市圈进行了重新分类,整理绘制了中国企业的GIS地图,在已有基本概念和实际条件的基础上,对中国土地的空形态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解读,并通过微观调查和社会调查对数据进行了验证,积累了新的数据成果。近日,研究院团队在江苏、安徽、四川、广东、河南、陕西等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研究成果多次被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