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 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上)

何尊 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上)


文章图片

何尊 青铜器上的 “中国”和《何尊》七问(上)


文章图片

全国各地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整个国家的精神得到了提升。国庆成了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的集中爆发,大家都充满了热情和高昂的情绪。各种展览表演,各种信息交流,比如电视、广播甚至微信朋友圈,都是一片红旗海洋。国庆凌晨互相问候也是各种美图。我发给朋友圈的庆祝会图片是一个很不一样的青铜器何尊和里面的“中国”两个字。是最早可以通过“中国”这个概念的称呼语找到的证据。当然,两周内的“中国”和今天作为国家象征的“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其原句为“寨子中国”,意为中原之国,居于中原东都中心。在此之前,甲骨文中虽然也有“中”、“国”二字,但没有“中国”二字。从词和词的词源来看,是最早的。
“和尊”是周成王最早的西周兵器,内底刻有12行122字。西周初年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铭文,篇幅不长,何尊的对比就比较罕见,难能可贵。由于“何尊”问世甚晚,1963年在陕西宝鸡市贾村陈家后院出土。陈堆,陈家的主人,曾经行医。他家逃离甘肃固原,定居陕西宝鸡贾村。晚上,借着月光,我无意中发现一只青铜号角在我后院的悬崖坍塌处闪烁。当我把它挖出来时,它是一尊铜像。搬回家当杂物容器,然后陈家回到甘肃,宝鸡的老房子委托他哥哥住,照顾。我哥把这个烂生锈的铜像卖给废品场,说要去锈了再称重,以免锈的重量过大。我跑了几个废品站,都是同样的除锈要求。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接受的,在30元。后来于1965年被市博物馆发现,故收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馆。因为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没有留下它传播的痕迹;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今年8月30日至9月2日,在宝鸡主持了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采访和评价区间,与宝鸡宣传文化界人士聊天。据说宝鸡全城达成共识,宝鸡文化lp最清晰权威的logo是何尊,第一次铸上“中国”,全国独一无二。
何尊出土进入宝鸡博物馆时,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当博物馆从废品站找到这个雕像,放在西藏博物馆的仓库里时,它是数百件青铜器中常见的一件。当时书上的记载被命名为“温韬青铜尊”,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内容定位。虽然博物馆知道这是一件古代乐器,但宝鸡是出土青铜的大端,藏品众多,所以这件并没有特别的价值;仓库里一片沉睡和寂静,于是又是一个十年。
70年代文革开始,社会动荡,故宫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周恩来总理从1966年开始下令关闭紫禁城。戒严令在第二年实施,持续了五年。直到1971年7月局势相对稳定时才开放。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首次在故宫慈宁宫举办了一次文化大革命时期出土文物的超大型展览,共展出1982件文物。1972年1月,《文物》也出版了这期文物展的特刊。郭沫若和王都参加了对展品的检查。当时,邓、李富春、蔡畅、黄永胜等政府和全国人民纷纷前来参观,对这次唯一的文物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甚至基辛格在秘密访华期间也参观了这个展览。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尼克松总统点名参观故宫,都源于这样一个独特的文物展览。“文物外交”格局逐步形成。之后故宫开始举办国外最多的外交文物展览。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中国计划去日本展出国内新出土的文物,然后收集全国各地的文物。宝鸡把这个“饕餮铜像”送到了北京。在专家组对展品进行鉴定的同时,国家文物局王邀请青铜专家、后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元先生到故宫武英殿进行鉴定和检验工作。面对收藏的100多件青铜器,马先生反复看着何尊,琢磨着这么重,制作这么精良,怎么会没有铭文记载呢?用手持抹布反复擦拭后,感觉文字上有一个淡淡的凹痕。去泥除锈后,发现大足底部有一段长达122字的文字。经过解读,才知道是为西周王五中的贵族“和”而作。我在西时,属下“宗小子”,即尊贵的“何”,在洛阳听了的劝谏,十分得意。回到宝鸡为国后,这就是何尊的由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