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 对谈|消费社会的景观拜物教:逃离还是顺从?

每个人都想在观念上向“左翼”学习,但在生活中都想向“右翼”行动
对话开始时,蓝江简要介绍了这三本书的内容:“1951年,社会学家米尔斯就新社会中从旧中产阶级到‘白领’的变化发表了声明。白领有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后来,法国电影导演、理论家盖伊·德伯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社会》一书中指出,景观社会实际上是消费繁荣的产物。之后,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出版了《消费社会》,继承了他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符号化的叙述,成为对我们这个时代“消费化”最深入的分析。”
兰江认为,虽然这些书分析的是20世纪50年代或60、70年代西欧或美国的情况,但我们今天也在经历这样的变化,也在经历着从传统资产阶级向米尔斯所说的“白领”的转变,也在享受着“消费社会”;它也在经历着一个“景观社会”,在这里,我们环顾四周,不断欣赏景观。

消费社会 对谈|消费社会的景观拜物教:逃离还是顺从?


文章图片

对话场景在周晓红看来,虽然蓝江老师把米尔斯说成是“左翼”,但实际上,在生活中,人有两面性:在观念上他们都想向“左翼”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都想向“右翼”行动。“前者无非是表达自己对普通人、政治、公平正义的关心;后者无非是想更舒服些,能实现‘财务自由’。”
接着,周晓红介绍了《白领丽人》的基本内容:这是米尔斯的早期作品。这里用“白领”这个词,是因为旧中产阶级还是“蓝领”。两者的区别在于,“蓝领工人”是体力劳动者,工人尤其是产业工人穿蓝色小翻领制服;“白领”是脑力劳动者,可以穿西装打领带。当然,在“蓝领工人”中,也有小地主、小商贩、小工厂主。这三类人都有行业,但都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这是旧中产阶级。然而,在二战后的美国,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减少,于是米尔斯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老中产阶级的来龙去脉,包括刚才提到的三个。第二部分讲的是新中产阶级的构成,从传统的新中产阶级到二战后出现的白领阶层的谱系,包括一般文员、财务和保险经理等。第三部分分析了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各个方面。最后一部分,他专门分析白领阶层的政治立场。作为“左翼”,米尔斯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所以他认为整个白领阶层,尤其是美国的白领阶层,只关心他们的晋升和消费,所以他们是“捍卫者”,在政治上不激进。后来我研究中国白领的时候,在《读书》上写了一篇报道。我提出了中国白领是政治‘捍卫者’加上消费‘先锋派’的观点。”
与饿肚子的时代相比,消费社会也是一个进步
在刘承福看来,鲍德里亚这样的作家表达的是精英思想和理念,与西方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目前西方的主流其实是美国快餐文化。西方比中国早几十年进入消费社会。上世纪90年代,我去了法国,当我走进家乐福、迪达、欧尚等大型超市时,我惊呆了。商品琳琅满目,超市的中产阶级推着购物车买东西,逛了一两周。当时国内主要是小店和小店;我们的超市直到90年代末才真正实现。”

消费社会 对谈|消费社会的景观拜物教:逃离还是顺从?


文章图片

消费合作社“消费社会有几个关键词:生产、增长、富足和异化。其实我们现在或多或少都是异化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买商品的时候,买的是符号和概念,而不是商品本身。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但鲍德里亚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比如买LV包的时候,我们看的不是这个包的质量,也不是它的性价比,而是这个包上面的两个字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