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宋同人文 司艳平青春语文同质同人群文研究——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二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如果给这三首词进行两两分类,你会如何划分?
明确:第二首和第三首可以归为一类,都与春天有关;第一首和第三首可以归为一类,都与夜晚有关,都与月色有关;第一首和第二首可以归为一类,词前都有小序。

元宋同人文 司艳平青春语文同质同人群文研究——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文章图片

三、二读东坡,中观其味
1.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找出其中自问自答的诗句,感悟其中真味。
屏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问月,问得超凡,问得飘逸;苏轼答月,答得脱俗,答得浪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怨月,怨得忧伤,怨得惆怅;苏轼解月,解得合理,解得达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竹杖芒鞋,劳作东坡,苏轼自问,风雨可惧?苏轼自嘲,一身蓑衣,顶风冒雨,从容向前,轻松愉悦,豪迈超然。
2.再读这三首词,关注词作中含有“不”“无”等字的诗句,比较辨析其中的诗味。
屏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尊前不用翠眉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里的“不”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绪,有对弟弟苏辙的深情思念,有对仕途失意的淡淡惆怅,有对向往朝堂的淡淡渴望又有对向往之后的畏惧担忧,在情思往复里流转,回旋。
《定风波》里的“无”,坦坦荡荡,从从容容,政治风雨,人生得失,仕途荣辱,所有名利,何足挂齿?无风无雨,人生不惧,坦然安然,寻求真我。
《临江仙·送钱穆父》里的“不”,明写歌妓,不为离别而伤感;实指劝勉友人,离别乃人之常态,莫要哀愁。豪迈是也,旷达是也。
3.如果将这三首词作放在同一空间,进一步提问,哪一首词作是他人生心态的转折点?为什么?
明确:《定风波》可以看作东坡人生心态的转折点,烟雨一生,物我两忘,在随遇而安的从容里天人合一,安放自我,不刻意,不执着,随心随性。如果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还有入仕出仕的矛盾,还有担心谗言的畏惧,还有个人得失的挂碍,那么《定风波》里,苏轼放下所有的名利得失,荣辱挂怀,在天地之间从容来去,自然进退。
四、三读东坡,微观其意
学生活动:
1.猜读三首词作的写作背景,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缘事而发,你读懂了什么?
屏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开辟荒地,取名“东坡”。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是公元1091年春苏轼如愿以偿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