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 社会学家谢宇:当代中国家庭在变迁 传统依然有强大力量( 三 )


谢宇还指出,中国的未婚生育、已婚未育都很少。即便是婚外生育,也通常只是怀孕时还未结婚,最终往往走向婚姻。
“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孩子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们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很多事情。因此,如果他们没有结婚,他们会有孩子——即使他们真的想生孩子,他们也可能不会生孩子。他们在为孩子找朋友,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是为孩子考虑的。他们不离婚也考虑孩子。”
谢宇认为,正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导致了很低的婚外生育率和不育率,而且离婚率的增加也是有限的。作为个性化的体现,未来中国选择不结婚、结婚而不生小孩的人群比例会增加,但也应该看到,文化还是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啃老的背景下重男轻女合理吗?
其他研究也发现,中国的家庭文化和其他西方国家很不一样。相似的还有韩国,这都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历来提倡“边学边善”,强调通过教育和个人奋斗实现代际流动;而欧美遵循的是贵族文化,所以更强调家庭出身和代际传承。
中国所有的家庭,无论贫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都相当高,投资也大。西方则不同——在父母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的西方家庭,孩子往往缺乏上大学的动力。
中国的家庭文化有时会帮助年轻人长期逃避现实——中国的年轻人有时到了25岁,完成基础学业后,既不满足于学历,也不愿意工作,而是在不确定的状态下选择依赖父母。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
以子女中心的家庭文化还可能影响婚姻的质量。对社会经济条件的看重,不一定就能收获高满意度的婚姻。不排除许多中国人虽然没有离婚,但婚姻并不幸福,处于一种“勉强婚姻”的状态。
然而,文化不仅体现惯性,还具有转化的可能性。谢玉提到的另一项研究表明,重男轻女的想法可能与养育子女和防止老年的目的背道而驰。
由于大城市经济压力大,“啃老”的代际补偿十分普遍。在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下,儿子啃老更为理所应当,也更为普遍;而女儿则容易被赶走,而且有收入之后还要给父母更多的钱。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城市家庭养儿子比养女儿代价更大,得到的回报也更低。
在这种背景下,重男轻女的观念在经济上并不那么合理。
作为一个主攻量化的社会学家,谢宇认为数据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仍然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看了、拿了数据就跑出去,而不管它数据后面的背景。”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诠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谢玉对中国家庭的研究涉及家庭的纵向历史变迁,也提供了横向比较的国际视角。本次讲座主持人南京大学陈教授认为,近年来关于阶级和家庭变迁的研究结论,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治理模式的刻板、不公平印象,为客观、准确地认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非常坚实可靠的证据。
【对话】
女性的经济能力也会成为男性选择配偶的标准
本站也就家庭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谢宇。
统计学中的中国家庭似乎比日常经验中的家庭更“传统”。离婚、未婚、丁克家庭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
谢宇:我们平时关注到的周围的人或者是媒体故事、文学作品等是有偏的,媒体更愿意报道离奇的、与众不同的现象,文学作品也多是夸张的手法,但这些数据是没有代表性的。没有代表性的、没有科学指导下的数据不仅仅是有偏差,甚至会误导民众,对社会是有害的。统计数据反映的结果和日常经验之间的差别正体现了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和定量研究的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