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潮汕味”最浓!(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城概览》中描述了当时潮州街道的繁华景象:“多酒楼茶室、旅舍戏院 , 官吏宴会 , 商贾迎宾 , 多聚于此 。”
经济的发展 , 令潮州当时两样大宗货品声誉日隆——潮盐和陶瓷 。
潮州的盐业在宋朝就已发展得不错 , 光是官方盐场就占了广东半数以上 , 个体盐户更不计其数 , 人人围海煮盐 。《宋会要辑稿 ·食货》载:“绍兴二年 (1132年) , 广东盐利 , 广州30万贯 , 潮州10万贯以上 , 居第二位 。”宋人王安中看了如此盛景都忍不住作诗:“万灶晨烟熬白雪, 一川秋穗割黄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陶瓷就更不必说了 , 直到今天 , 陶瓷业仍是潮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 被封“中国瓷都” 。
在唐宋和明清年间 , 潮州的笔架山窑被视作“海丝之路地理坐标” , 有99个窑场 , 光是1个窑 , 最高年产可达100万件 , 不仅满足百姓日常所需 , 还顺着韩江进入南海 , 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 , 乃至中东等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都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 , 这话真不假 , 自古带了做生意DNA的潮人 , 早就乘着红头船随着货品闯南洋 。《2009全球潮商经济白皮书》介绍 , 当时东南亚国家华人资产中 , 近一半是潮州人的;而侨居海外的5000多万华人中 , 有20%是潮州籍;李嘉诚、刘銮雄、朱鼎健等皆是潮州籍商人 。
所以 , 你完全可以想象 , 为什么华侨回来建成的潮州庴会堪比“皇宫” 。顺着海运这条财路 , 潮州留下来的文化又可谓辉煌无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粤东文化中心 , 还是它
在潮汕地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千万别跟潮州比文化 。虽然它已不再是粤东的经济中心 , 但潮州 , 依然是粤东的文化中心 。
俗话说得好:“到广不到潮 , 白白走一遭 。”经1600多年碰撞融合的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土著文化 , 被潮州这座城沉淀成潮州文化:潮州方言、潮剧、潮乐、潮州木雕、抽纱、潮州功夫茶、潮州菜 , 莫不令人眼前一亮 。你敢相信 , 作为一座粤东小城 , 潮州竟有15个国家级“非遗”?
管他潮起潮落 , 潮州人的精神滋养足了 。
潮州学者饶宗颐在《潮州志》里说过:“潮事最古可征者 , 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 。”自秦统一岭南以来 , 就不断有自中原南迁至福建的福佬人和自赣入闽、粤的客家人进入潮地 , 再加上当地世居的蛮、獠、俚、畲等原住民 , 就长期混居融合成如今的潮州民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乍一看 , 潮州带了“闽味” 。这和老艺术家之前写过地处两广交界的梧州类似 。地处闽粤交界的潮州也一直在福建和广东之间反复横跳 , 于是形成了“粤地闽风”的个性 。这种在文化上属粤属闽的争论不只现在有 , 早在明朝《永乐大典·风俗形胜》就写过:“潮州府隶于广 , 实闽越地 , 其语言嗜欲 , 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
潮州话就属闽南语系的其中一个分支 , 也被称为“中国最古远的方言” 。作家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 。”这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 , 但学界认为自秦人入岭南后 , 因其三面环山、一面环海的封闭地形 , 语言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因为太接近古汉语 , 潮州话又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 8个声调 , 光是一个“kiang(强)” , 就足以令你重建语言系统 。
推荐阅读
- 爱心义诊“进家门”!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方浜村贴心服务暖民心
- 连烧数月难寻因 河南小伙肺毁损 医生耗时一个月摸到发烧“开关”小伙写千字长文妙语连珠谢医护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 博爱县月山镇:凝心聚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旧貌换新颜”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夫妻“小别重逢”过后,男人会有这两个表现
- 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康复出院 “白衣战士”画新作:“相信阳光离我们不远了”
- 新春走基层丨杨国贵:“养牛倌”走上致富路
- 信阳浉河区:宜居环境助力幸福生活“节节高”
- 只想躺平?您可能是病了!“工作倦怠”正式成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