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前一段时间 , “社交牛X症”刷遍全网 。所谓社交牛X症 , 指的是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想法与目光 , 彻底放飞自我的社交方式 。与“社交恐惧症”相对 , 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社交方法 。
在网络上 , 很多患者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交牛X症的具体症状 。而作为多年的“社恐达人” , 笔者决定从数学的角度 , 对社交牛X症进行深入的另类解析 , 同时为下次与陌生人交流积累谈话素材 。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社交牛X症的白雪公主 VS 社交恐惧症的乔巴(图片来源:giphy.com)
社交的本质:彼此连接的网络
无论是“社交牛X”抑或“社交恐惧” , 其前提都落脚在“社交”之上 , 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伊始给出社交的恰当定义 。我们将社会中的人抽象成一个个节点 , 如果两个人相互认识 , 则将对应的两个点用线段连接 , 最终我们将得到一个图 , 这也是图论要研究的对象 。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 (Graph)是由若干给定的顶点 , 以及连接两顶点的边所构成的图形 , 通常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顶点用于代表事物(如人) , 连接两顶点的边则用于表示两个事物间具有某种关系(如相互认识) 。
考虑到现实社会存在大量节点(人口众多) , 且这些节点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关系复杂) , 我们得到的这张复杂网络就会出现简单网络所不具备的特殊拓扑特性 。
从“大世界”到“小世界”
——六度分隔理论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在日常生活中 ,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 , 某些与你聊天的朋友也是你另一个朋友的朋友(禁止套娃);某个你觉得完全无法结交的人 , 其实也是你朋友的朋友(禁止套娃+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比你想象的更为密切 , 所以社交网络一般也被称为小世界网络 。
在网络理论中 , 小世界网络是一类特殊的复杂网络结构 , 是一个由大量顶点构成的图 , 其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比顶点数量小得多 。换言之 , 虽然网络中大部分的节点彼此并不相连 , 但绝大部分节点之间经过少数几步就可到达 。人类社交网络就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性 。除此之外 , 互联网、公共交通网、脑神经网等都有类似的特点 。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世界网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 年匈牙利著名作家考林西(Karinthy Frigyes)的短篇小说《链条》 。小说中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多需要5层关系就可以建立起联系 。1967年 ,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连锁信实验 , 以及由此给出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说(编者注:即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开启了学者对小世界网络的学术探索 。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社交牛X症”发病原因的数学分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