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宜 鲁迅为何烧掉了祖父的日记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跟绍兴周家台门里多数人都相处得不太好,但发展到对立程度的,只有鲁迅。
鲁迅在公开的文字里,从没提到过他的祖父,但他的父母却多次出现在他的笔端,并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如果据此以为鲁迅的祖父在鲁迅生命中,是个无足轻重的人,那就被鲁迅“误导”了。事实恰恰相反,在鲁迅所有的家族人士中,祖父周福清是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如果这个名额不是归于周作人的话。【周伯宜 鲁迅为何烧掉了祖父的日记】鲁迅出生的时候,周福清正在京城候补。这是一段痛苦、难熬的时光。所以当长孙出世的消息传到京城,年青祖父的喜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据说消息传到时,适逢张之洞来拜访——这是个很有疑问的据说——于是周福清给新生孙儿取名为“张”,即乳名,或小名,并由“张”字根据同音异义的惯常做法,联想到樟树的樟,于是给孙儿取学名为樟寿,这是鲁迅真正的本名,或者说原名。再由樟字联想到豫章,给孙儿取字为豫山。本来,按最早的说法,名是幼时所取,字则要到成年时才有,所谓“幼名冠字”,但看来至少在清朝末期,襁褓中的婴儿已经有字了。周福清一古脑给孙儿取的小名、学名和字,从以后来看,似乎都不太成功,樟寿这个本名或原名,最终废弃不用,被周树人给取代了。字呢,由于豫山谐音雨伞,使年幼的鲁迅经常遭到同伴取笑,说,嗬,雨伞来了,于是鲁迅央求祖父改名。起初改为豫亭,这个改动也不太成功——仍然未脱离跟雨的干系:“雨停”。不多久又改为豫才,这才终于摆脱了“雨”的纠缠,意思也好多了,算是一锤定音。豫才这个名字后来用得较多,如章太炎等鲁迅早期师友和同事,比他年长些的,或与他年纪相仿的,都习惯对他以豫才相称,鲁迅自己也蛮喜欢这个名字,直到临终前都在用它。鲁迅在公开的文字中从未提及祖父,但他的父母却多次出现在他的笔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认为鲁迅的祖父在鲁迅的一生中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那就会被鲁迅“误导”。相反,在鲁迅的所有家庭成员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周福清——如果这个名额不归属于周作人的话。鲁迅出生时,周福清正在北京等待。这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时刻。因此,当孙子出生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年轻爷爷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据说,当消息传来时,张之洞前来探望——这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故事——于是周福清给他刚出生的孙子取名为张,也就是他的本名,或者说小名,而按照同音字的通行做法,张被联想到樟树的樟树,于是他给孙子起了学名张寿,这也就是鲁迅的真实真名,或者说原名。张与结缘,长孙赐字玉山。原来,根据最早的说法,这个名字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取的,这个词只有在我成年的时候才有。所谓“幼名冠字”,但似乎至少在清末,襁褓中的婴儿就已经有了字。周福清给孙子们起的绰号、学名、用词,似乎以后都不成功了。张寿的真名或原名最终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周树人。话说,因为虞山的伞谐音,年轻的鲁迅经常被同伴取笑,说:哇,伞来了,鲁迅求爷爷改个名字。一开始是改成雨亭,这个改动不太成功——还是和雨有关:“雨停了”。没多久就换到了蔡羽,终于摆脱了“雨”的纠缠,意义好了很多,这是最终的决定。蔡羽这个名字后来被更频繁地使用。鲁迅早期的老师和同事,如比他年长或年龄相仿的章太炎,习惯于把他和蔡羽相提并论。鲁迅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临终。
表面上看,周福清给长孙取的名字,后来都不太为人所知,似乎归于失败了,但其实,周树人这个现在被介绍为鲁迅原名的名字,显然跟周福清最初给鲁迅所取的名字,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我甚至怀疑鲁迅的“迅”字,除了别的意思和起因外,从根源上说,也跟“树”有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