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我国距离韩国还有多远?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昨天近日 , 韩国媒体BusinessKorea在报道中称 , 尽管中国企业在LCD TV显示屏方面表现优异 , 但OLED显示仍需投资五年以上才能赶上韩企 。对此 , 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中国OLED产业与韩国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 中国还需要全行业协同发展 , 发挥产业优势以缩小差距 。
文章插图
近年来 , 在OLED领域 , 中国厂商正奋力追赶韩国“双雄”三星显示和LGD 。三星在OLED中小尺寸上一枝独秀 , 京东方等国内厂商的发展势头正猛;LGD在OLED大尺寸上一家独大 , 京东方、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努力发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 。业内专家告诉采访人员 , 三年后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面板产能有望超过韩国 。
与韩国仍有较大差距
“在OLED领域 , 虽然中国的产能不断提高 , 发展势头越发强劲 , 但我们与韩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 主要体现在有效产能、上游材料和设备、下游应用等多方面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所耿怡博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人员采访时介绍说 。
2019年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国OLED材料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白皮书》显示 , 虽然我国OLED面板制造业规模不断增长 , 但OLED配套材料产业仍处于发展起步时期 。从市场情况来看 , 作为OLED产业的上游 , 配套材料具有利润率高、附加值大等特征 , 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 。而我国目前受限于极高的技术壁垒 , 产业整体呈现规模小、产能低、产品技术门槛低等特征 。
从有效产能来看 , 目前国内建成OLED产线的良率仍然较低 , 仅为70% 。在建产能释放速度慢 , 与韩国企业存在不小差距;从上游材料和设备来看 , 韩国企业对OLED上游材料和设备进行了很好的扶持 , 培养了诸多控股的材料和设备子公司 , 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体系 , 在新产品研发、工艺路径摸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 , 韩企利用先发优势 , 设置了大量的专利壁垒 ,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向其支付高额专利费 , 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 企业竞争力减弱;从下游应用来看 , 三星的OLED屏幕首先供应给三星手机 , LGD的OLED屏幕首先供给LG电视 , 品牌企业可以为面板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有效反馈 。
文章插图
据专家预测 , 到2021年 , 我国OLED产线月产能将超过450kpcs , 占全球产能比例26%;到2023年 , 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面板总产能占比将近46% 。隋鑫认为 , 我国OLED 面板产能有望三年后超过韩国 。
我国AMOLED产能持续增长 , 对OLED材料和设备的需求量亦水涨船高 , 带动了我国OLED全产业链的不断突破 。
目前 , 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OLED中间体和粗单体材料生产市场 , 大部分产品销往欧美、日韩等地 。部分重要的终端材料已经成功打破国际进口垄断的局面 , 填补了产业空白 。如鼎材科技的彩色光刻胶和OLED有机发光材料目前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广东阿格蕾雅成功研发了OLED材料百余种 , 可量产材料40种以上;山东奥莱电子也成功完成了OPEN MASK Frame的样品制作 , 预计今年实现量产 。
而在OLED的生产设备上 , 中国在相对传统的光刻设备、封装及检测设备方面 , 大富科技、深天马、锦富新材、天通股份等厂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蒸镀设备方面 , 合肥欣奕华通过自主研发 , 也已实现研究用G1蒸镀机和量产用G6H蒸发源销售突破 。
在OLED面板的生产和整合领域 , 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和辉光电、深天马等企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 。京东方的OLED柔性屏已经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 , 将成为苹果公司继三星、LGD之后的第三大柔性OLED面板供应商 。
隋鑫表示 ,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行业技术的提升以及下游市场OLED面板需求的不断增长 , 我国赶超韩国或许不需要太长时间 。【OLED:我国距离韩国还有多远?】
推荐阅读
- 高通、京东方联手:开发3D超声波指纹传感器OLED柔性屏
- Omdia预测2020年OLED电视出货量350万台
- LGD坡州OLED产线再搬入2台曝光机,广州工厂量产时间尚不明朗
- 报告显示:iPhone12将使用三星、京东方和乐金显示的OLED面板
- 围猎MicroLED,中国台湾面板业险中求胜
- 小米基金又出手,这次瞄准了OLED微型显示?
- 四川阿格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全力推动OLED材料国产化进程
- 叫板OLED,OLCD还欠火候
-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梁新清:我国显示产业具备抗击风险的能力
- 国产OLED产能释放提速高端面板价格战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