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饮食指导

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进补原则 。
在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冰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勿冒然匆匆进补;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 特别是体虚之人,脾胃功能必然减弱,饮食消化尚不及,骤用补药或补品,势必难以消化吸收 。 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莲子等药食品 。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多吃 。 药食兼优的芡实、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多种维生素,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健脾、生津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
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辣味的食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辛入肺经,适量的辛味可助肺气 。 肺气通于秋,肺气盛于秋 。 五脏对应五行,肺属金,金克木,而肝属木,所以在秋天健康的人可以少量吃些辛味食品,可增强肺气,克制肝气,防止肝气过盛,但是对于已经出现口鼻干燥、咽喉干痒,甚至干咳少痰即伤阴肺燥的人,就不宜再吃辛辣食物,故在秋天要“少辛” 。 另一方面,酸味食品能增加肝脏的功能,所以还要“增酸”,以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 。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菲、椒等,而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山楂、柚子、葡萄等 。
秋季养阴以滋润为主:
秋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阴阳相对平衡,秋阳高照,无旱涝之虞 。 但是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下,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少,空气也越来越干燥,故“燥”是秋季的主气,尤其在长江以北地区秋燥更为明显 。 加之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骤,人体往往容易发生咽干、鼻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秋燥伤津犯肺的症状 。 故此时饮食调养应以清淡、滋润为宜 。 应适量多饮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多吃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某蔗、菠萝、香蕉、银耳等柔润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 。
秋季应合理进补:
秋季体虚,需要进补,很多人就会买大量名贵的食材和药材,不亦乐乎地做一些十分复杂的补品 。 其实进补需要讲究科学,需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繁简 。 进补需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1、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自身 。 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儿童服用人参有害而无益,乱用鹿茸等壮阳之品会损伤阴血,并导致阳亢 。
2、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 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 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 对于身体偏寒或偏热较明显的人可适当选择有偏热或偏寒属性的食品,以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 。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的颜色淡,应温补 。 应多吃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等辛辣的食品 。 平素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培补阳气,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 。 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 若不辫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烧油” 。 应多吃些梨、生藕、芹菜、百合、绿豆、黄瓜、甲鱼等寒凉食物,有清火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