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 浅议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四 )


中国的禅宗也认为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 , 但是自己只要不以这些“苦”为苦 , 那就超越了“苦” , 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 , 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 。 因此 , 人应该自然地生活 , 无执无著 。 “觉悟”才能超越自我、生死 , 转化成佛 , 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 , 实现永恒幸福 。 超生死得佛道 , 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 , 如有此觉悟 , 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越生死的道心 。 所以依禅宗看 , 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 , 只要人能克服其迷悟 , 就无所谓“苦” 。
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的束缚时 , 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 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执著追求 , 玄学家的得意忘言以及旷达不拘、放任自然 , 儒家关于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 , 都对禅宗产生过重大影响 , 使之成为中国式的佛教 。 因此 , 禅宗并非像印度佛教一样重视死后 , 而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向儒、道靠拢的思想倾向 , 即不以生死为苦 , 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 。 儒家以不能实现其道义为“苦”;道家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不能觉悟为“苦” 。
综观中国的儒家、道家和禅宗 , 虽然对生死的看法各有不同 ,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 , 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是入世的 , 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有重生倾向 , 追求的是生命的价值 , 但又不惧死亡 。 韦伯说:“中国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具有一种普遍的倾向 , 即重视自然生命本身 , 故而重视长寿 , 以及相信死是一 种罪恶 。 ”中国传统文化不像别的文化那样以弃绝现世来追求来世 , 而是肯定生命 , 重视现实的生活状态 , 即使是超越都是内在的超越 , 对鬼神、祭祀等信仰活动也主要是求一个心理平衡而并非真是对彼岸世界感兴趣 , 其价值的终极目标还是在现实社会 , 而并非虚无缥缈的彼岸 。 也正因为如此 , 儒家才成为中国人思想永远的主角 。
今天 , 科学的进步不断延伸着人的认识领域 , 但生死玄机仍集结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 伴随生命始终 。 不同的生死观导致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 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 。 因此 , 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 还是有意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