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弦外之音是打哪里来的呢?它是打作者的心里传出来的 , 它是作者的心声 , 它不是硬塞进去的 , 不是技巧 , 不是寓言之类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 。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 。 ”心灵中没有的东西不可能流淌于笔端 。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这般打心眼里热爱新生活 , 若是他没有那样一棵善良、美好的心灵 , 他是发不出这样的弦外之音的 。
他心地太美、太善良了 , 他太爱美好的东西了 。 他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难过;抢救风雨中的花草 , 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 他感到说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会感谢起花草来 , 因为它们给了他快乐……散文中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正是源于老舍的那颗美好的心 。
4.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非常喜爱花 , 也爱养花 。
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 因此 , 花开得大小好坏 , 都不再意 , 只要开花 , 对花他很有感情 , 看到一棵好花死了 , 会难过的流泪 。
所以 , 注定他无奇花异草 , 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 。 当然 , 不等于不管 。
不付出劳动 , 一棵花也不能养活 。 尤其他写作累了 , 把花鼓捣一番 , 便是极好的休息 。
每当秋天 , 他养上好多菊花 , 次第开放了 , 就热情邀请请朋友来 , 一同观赏 , 分享开放的喜悦 。 喜悦中 , 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 , 毫不吝惜 。
其实 , 这一切都是老舍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 在院内 , 他亲手栽下两棵柿树 , 一方水土下 , 一抹阳光里 , 已然枝繁叶茂 , 一嘟噜一嘟噜柿子 , 坠弯枝头 。
老画家于非?曾为老舍绘“丹柿图” , 并题语:“老舍家有菊花 , 见丹柿满树 , 亟图之 。 ”清秋时节 , 地上菊花盛开 , 枝头柿子彤红 , 上下交相辉映 , 确是壮观 , 难怪触动了画家情怀 。
后来 , 老舍夫人胡青女士称这小院为“丹柿小院” , 是否缘于此呢 , 仅是我揣测而已 。
5.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乐趣呢老舍与养花:
养花 , 这是身居北京城多年的老舍一大爱好 。 老北京的一般住户 , 家中都养三种植物:枣树、夹竹桃、石榴树 。 枣树直接栽在院里 , 而夹竹桃、石榴树要栽在盆里 , 这两种植物开红花 , 有一种喜庆气氛 。 《四世同堂》里所写的小羊圈8号院 , 就是老舍的诞生地 , 院里至今还有一棵百年枣树 。 ,
老舍的父亲是八旗护城的卫兵 , 在八国联军打北京时牺牲了 , 他就十分喜欢养花 。 老舍将这个爱好继承下来 。 老舍的哥哥比他大8岁 , 不好找工作 , 后来请到家里帮助养花 。 在哥哥的指导帮助下 , 老舍养了300多盆花 , 100多个品种 。 老舍写过养花的散文 , 当时还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
方家胡同小学 , 原来的第11国民小学 , 老舍19岁时在这所小学当校长 。 带学生到中山公园看花时 , 他让小学生对盛开的花朵鞠躬 , 把花当成人最亲近的朋友 。 他在书桌上总要放一枝花 , 哪怕是一个旧瓶里插上几片竹叶 , 这是他不可或缺的点缀 , 北大吴组缃教授曾写诗赞颂 。 老舍善于给自己营造优雅的环境 , 他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 , 手中握笔 , 另手夹着点燃的烟 , 做思考的姿势 , 桌上摆着文房四宝 , 加上那不可少的花 , 这是一幅作家写真照 。
在老舍的故居有一棵柿子树 , 这棵柿子树一到收获季节 , 全家忙活 。 摘下的柿子能装满一个搪瓷浴盆 , 到了冬天冻成冰柿子 , 口感赛过洋味冰激凌 。 老舍再把柿子送给亲友邻居 , 这叫“送树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