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何异同 什么必须掌握练功要领

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 。 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 。 更有甚者,还有人走火入魔,练出偏差 。 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造成的 。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要想学好气功,也必须掌握好相应的规矩 。 这个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练功要领,其内容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循序渐进等 。
掌握好练功要领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功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 常言说:道家有三千六百道法,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 。 而与医、儒、道、佛、武等各家有渊源关系的气功,门派与方法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 。 除了流传下来的各派功法外,近年来伴随气功热的兴起,又涌现出许多新创编的功法 。 表面上看,每一功法都有各自的练功要求,可谓“法无定法” 。 但从实质上看,每一功法都由呼吸、姿势、意念三要素组成,表面的不同只不过是三要素的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异而已 。 各种功法都必须遵循总的练功要领来进行,所谓“万法归宗” 。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透过繁杂的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来认识气功,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 。 掌握好练功要领还可以帮助学功人鉴别所学功法在创编上是否合理,有助于避免异常效应和选择正确的功法 。 在近年来新创编的众多功法中,有不少功法在设计上存在问题 。 按照这些不合理的功法要求练功,容易出现异常效应 。 例如有的功法要求意想两脚如踩棉花,或无论病情怎样,一律要求意守鼻尖,这都违背了练功时必须做到“上虚下实”的基本要领,会使人出现头重脚轻,上实下虚的反应 。 掌握好练功要领,就具备了功法鉴别能力,可以避免因功法不当引起的偏差 。
除功法不当可以引起偏差外,有时功法合理,但练功人没掌握好练功要领,也可造成偏差 。 这类人往往片面地或错误地理解练功要领,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好练功时心与身、松与紧、意与气、动与静、上与下、虚与实、养与练等关系,把握不好分寸火候,从而出现练功偏差 。 如果开始练功时就先掌握好练功要领,按照练功要领进行锻炼,就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避免出现练功偏差 。
总之,练功要领是每一位初学气功的人都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好的气功理论内容 。 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等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并打好牢固的基本功 。 反之,学功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仅因不得要领而进展缓慢,事倍功半,而且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 。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一致) 。 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 。 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或瑜珈师 。 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 。 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不过有了一些变化,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 。 近年来,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尢以欧美为甚 。
禅修是指禅定的修习 。 禅为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静虑”、“思维修”,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 。 定为梵文三昧(SAMADHI) 的意译,指摆脱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 禅定合称是对佛教各种瑜珈的通称 。 需要指出的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也被称为“禅”,有其特殊含义 。 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练方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集中精神,进行不断的修习 。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是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要求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结合起来修习,以达到入静状态,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获得多种益处,都能祛病健身,涵养道德,陶冶性情,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新途径 。 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一致性,但总的看来,气功与瑜珈术、禅修等仍有质的不同 。 气功研究的目的,在各阶段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以使人类得到现实利益为宗旨 。 气功锻炼的目的,一般在于健身治病,养生益智,陶冶性情等 。 佛教徒修习瑜珈术、禅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大智慧,摆脱烦恼,“了却生死” 。 至于防病、健身,只不过是修习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 同时,二者意守之境即“观”也不同,气功中意守多为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景,而瑜珈、禅修所意守的都是会有一定宗教性的内容,例如念佛等 。 在佛教徒看来,一个人为治病健身延年,花费许多时间去练气功,不知佛家止观以了生死,是“拿金条当稻草使” 。 可见,人们练气功静坐与佛教徒禅修,从外表、方法上看起来无多大区别,但其主观信念却有质的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