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和舍得:练拳的过程中 , 身形和精神状态做到“斜中寓正 , 曲中有直 , 偏沉则随、沉浮升降” , 要不断涵养这样的能力;同时 , 在这个过程中 , 还要训练舍去固体、僵硬的招和法 , 往“无力之力 , 无中之中、无向之向、无根之根”的境界过渡 。
八门和五步:一开始练太极拳 , 一定要形成缓慢练拳的习惯 , 因为 , 一动就要照顾八门五步——十三个方面能照顾到了 , 动作还需快一些 , 快一些依然能照顾到十三个方面才行 。
学练途径之三:理上揣摩
练太极拳 , 必须在太极拳之理(理事合一的文化内涵) , 之相(动作招法、拳架套路)、之用(八门五步十三总势)含三为一的境界上进行迭加联运地默识揣摩 。
什么是迭加 , 就是不要奢望很短时间就把某一个招式招法所有的内涵都弄明白 , 而是要在一个招式中(如起收式、手挥琵琶、云手等)把理、相、用的内涵一点点迭加着揣摩 , 一个有了体会 , 再加一个内涵进行探研 。 所谓的联运 , 就是所有的内涵都能体验到、证实到了 , 则演练、推手、散手的时候能联合、联动地体现出这些内涵 。
这样学练起来 , 去默识揣摩 , 看起来学练得比较慢 , 却能真正收获太极拳的真谛 , 反而更能快捷的获得太极拳的收益 。
理上揣摩还有一个重要的训练途径:重复!太极拳的所谓“重复!”有两个不可分须臾离也的具体练法:
单式揣摩 。 分阶段选择1—3个式子 , 每天重复地做 , 甚至一个式子 , 每天要十几遍、数十遍(如果初学这个式子 , 最好能当天练30遍 , 这样才能牢固的掌握)的反复练——注意 , 这里边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不要一曝十寒 。 当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 , 反复练的动作是“搬拦锤”;笔者的一位太极拳老师最喜欢练的是太极拳的“手挥琵琶”;笔者的一位师姐教授功夫 , 总爱用1个季度的时间 , 反复领着学生揣摩其中一个动作的内功心法的真正内涵 。 这样默识揣摩下了 , 很快就能体会的太极拳境界 。
一个拳架的所有境界能练出来——通过该途径 , 一通百通 , 把这个拳架中的内在感觉放在整套拳架中 , 则整套拳架的境界就会别有洞天了 。 本人在内功太极拳阶段 , 主要选“起式”和“收式”、“搬拦捶”等式子进行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 。
整套拳架的“默识揣摩”不可轻视 。 笔者的水性太极拳老师 , 每天坚持练拳9遍——必须在修拳(古语称之为“调架”)的基础再进行这样的整套锤炼——此时 , 应每练一遍拳都有新的体验 , 练一万遍有一万遍的内在感觉 , 如是练拳 , 则收益大焉 , 常练常新 , 总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在激励自己 。
太极拳的特殊性还在于 , 不断地重复 , 可使身体的气血形成有序化(功夫界称之为通透度好) , 积攒出生命的力量和能量(功夫界称之为功夫上身) , 从而“拳打万遍 , 其意自现”——“拳无拳 , 意无意 , 无意之中有真意”的流体、圆体、自然、无为的太极境界会自然实现 。
和谐是一个状态区间 。 这个区间中有个坐标核心 , 就是平衡点 。 的动作不能定型到点对点的坐标定位 , 那样就成了标本了 。 的风格可以展开 , 可以紧凑;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 , 也可以“刚七柔三” , 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 , 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 。 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 。 和谐是太极拳的主基调 。 一切围绕和谐展开 。 四季和谐万物才能吐故纳新 , 周而复始 。 四肢和谐则“流水不腐” , 人与环境和谐则内外一体 。 推手、技击也是一种和谐状态 , 和谐了则随上对方 , 彼即是我 , 我即是彼 。 手上有敌 , 心中无敌 。 和谐的平衡点是游离的 , 如云 , 如水 , 无常形 , 无常势 。 怎么把握? 在架式和气势之间多体会或许是方法之一 。 一、不在样式在气势 余功保:太极拳流派非常广泛 ,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 就是陈、杨、武、吴、孙 , 一般的俗称五大流派 , 武式太极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 您作为当代武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 , 请介绍一下武式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的风格很突出 , 主要特点是非常清晰的 , 和其它的太极拳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首先我们看武式太极拳的掌 , 它要求撑开 , “劳宫穴”微微外凸 , 历史上称这种掌叫“五花掌” 。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武式太极拳讲技击 , 讲导引 , 讲内功 。 这种掌的练法过去在“易筋经”中有 , 这样有利于内气的贯通和引动内劲 。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的这种掌型要求在其它几种太极拳中有没有? 乔松茂:没有 。 其它太极拳对掌的要求基本上是微微的虚拢 , 只有武式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这么张开的 , 所以从掌上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它的风格 。 第二个特点 , 在劲路上 , 它要求劲起于脚跟 , 这种运动方法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内家拳特点 。 初级的动作 , 开始学习时是外动大于内动 , 到后期是内动带动外动 。 而且是明显的内动大于外动 。 这些都是和掌型、身法有关 , 不注重体会内动的变化可以说就没有掌握武式太极拳的要点 。 武式太极拳的再一个特点就是架式紧凑、严谨 。 因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师 , 是清朝末期的一个知识分子 。 当时的清朝人穿的是那种长袍 , 作为文人总感觉撩起袍子打拳是不雅观的一件事 , 也不方便 。 所以它创编这种拳术都是出腿不超过袍子的长度、宽度 , 正好蹬起来 , 一弓 , 一撑 , 又很沉稳 , 步伐不是很大 , 但深意充足 , 不追求拉多大的架式 , 而在于要有宏大的气势 。 武式太极拳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 , 就是对整体宏观的要求 , 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 , 拓开眼界放平心” , 这同时也是做人的一种原则 。 它要求脊梁骨竖起来 , 所谓的“中正不偏” , 一出腿上下内功相合 。 主要不是说外形 , 重在内 , 一出腿 , 脚跟站稳 , 前后阴阳分清 , 头正身直 , 眼睛通过前手掌心看出去 , 把眼界放宽 , 而不是盯住自己的手 , 是通过自己的掌来看向远方 。 这是为了什么?要练出那种豪气 , 那种气势 , 那种气派 。 那种气派不是通过形体的表现来达到 , 而是通过整体的神聚 , 一眼看上去气魄很大 , 内涵很深 。 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特点 , 它的腰胯动作多 。 因为它劲起于脚跟 , 从技击角度说 , 胳膊扭不过大腿 。 上手和对方搭好以后 , 就不动了 , 就用腰腿的动作 , 一出腿蹬起 , 弓、撑 。 每一式都是用腰腿 , 以这么一种特殊的步型的出腿 , 做到了完整一气 。 除了极个别动作以外 , 基本上都是这种步型 。 武式太极拳中有一种说法 , 说练了半天实际上就是练了个“揽扎衣” 。 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武式太极拳是练身法的拳 , “揽扎衣”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 。 另外 , 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 就是要求一动无有不动 , 一静无有不静 。 无论从外在的肢体上 , 还是从内气、内劲上 , 要求精、气、神、意、目、力 , 达到完整的统一 , 一瞬间同时达到 。 过去我师父李锦藩先生说练拳要“目有所视 , 力有所达 , 意有所向” 。 此外 , 在打手过程中 , 武式太极拳不重招式外形 , 重接劲打劲 , 很多朋友说 , 你讲“彼不动我不动 , 彼微动己先动” , 到底是谁先动啊?这实际上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辩证关系 。 它所说的“彼不动”是指什么呢?那是对方内劲出来之前 , 我们不动 , 只是从内心感觉到他将要动的时候 , 你先动 , 这时候脚下一蹬 , 腰胯一甩 , 以摧枯拉朽之势 , 发出你的内劲 。 余功保: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内劲动与不动 , 外形可以根据需要是否先动 。 这里也是个虚实问题 。 内劲为“实” , 外形为“虚” , 实的内劲一定要做到“彼不动 , 我不动 , 彼微动 , 我先动” , 虚的外形做牵动作用 , 有时还可引诱对方先动“实” , 形成对方的“虚”处 , 我的实则入之 。 这是阴阳相合在技击上的应用 , 阴阳一分 , 就脱开了“双重”行为 , 拳法就活了 。 乔松茂:关键是内劲的“活” , 这也体现了内家拳的后发先至的鲜明特点 。 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特点:“运劲行气” , 用拳论来说就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 运劲行气很细致 , 但很具有爆发力 , 在你走架当中 , 气势与架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 武式太极拳别看手不大怎么动 , 但是拳论说得很清楚 , “走架即是打手 , 打手即是走架” , 通过走架来提高打手 , 通过打手来验证走架的正确与否 , 它的手、眼、身、法、步都是来源于技击实战 , 被验证是高效率的方法 。 综上所述 ,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师用一生的经历 , 删繁就简 , 标新立异 , 融会贯通 , 在过去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 , 创编了这么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称“干枝老梅”的拳法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劲点说”对吗-魏坤梁 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 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 太极意念静功
- 杨式太极拳的几种练法 太极拳的柔弱
- 太极发力六桩功 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三个关键
- 太极-三分形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 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键是什么?
- 松肩松腰松脊椎的小方法 孙德明谈汪永泉太极拳真要
- 练太极拳,手的动作必须不能完全被腰带动-魏坤梁 拳之法 以眼为纲
- 太极内功强大暴发力产生的每个过程 任刚老师和太极网友对乐传杨氏太拳的交谈
- 冰块怎么画,水彩冰块画法
- 大头儿子怎么画,大头儿子最简单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