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程序浅论近年来 , 国人习太极拳者日众 。 海外之太极拳运动 , 亦已风起云涌 , 蔚然成风;澳大利亚有一位老外 , 自办太极拳班 , 一口气竟办了130多期 。 噫吁嘻 , 传世已百余年之太极拳 , 真乃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武术精华是也 。 《太极拳谱》、包括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内 , 已在理论上总其大成 , 久为太极拳家奉为经典 。 以此论为圭臬 , 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各名家太极拳 , 以其系统科学化之内涵与外延 , 独领风骚 , 独步天下 , 决非偶然 。 但求得太极拳之真缔 , 却并非易事 。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笔之于书曰:“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 , 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 。 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 。 漫说十年 , 如无真传 , 就算一辈子 , 也是瞎捣鬼 , 那就不止十年而已 。 ”“真传”二字 , 核心在“真”字 。 故有志于太极拳之有心人 , 上下而求索者 , 惟“真”之一字耳 。
程序浅论甲乙丙丁 , 是一种程序 , 可谓之:“顺” 。 丙乙丁甲 , 是另一种程序 , 可谓之:“逆”、或“乱” 。 学、练、用太极拳 , 程序要摆对 , 要求顺 , 而去逆、避乱 , 才有能量之存储 , 功夫之积聚 。 练拳架不过数月、年把 , 着数不热 , 僵力未化 , 懂动尚未阶及 , 就要上台出场去表演功架 , 找拳友同好来切磋推手 , 误人误已之外 , 更逆于程序 , 乱了拳理 , 全身上下硬邦邦 , 再也得不到太极拳之“真”矣 。 程序之任意倒腾、颠三倒四 , 以致拳架走样、拙力缠身、舍人从已、不丢即顶 , 决非小事 , 而是学、练太极之一大弊 。 学、练太极拳的大面上的程序 , 即《太极拳论》所述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然非用力之久 , 不能豁然贯通焉 。 ”此言中之“力” , 当作“功”字解 , 决非硬力、拙力、僵力也 。 “着熟”二字 , 包括了:拳架、阴阳、松软、轻柔 , 匀净 , 以及节节贯串 , 还包括:腰、腿、足、记、臂、肘、掌、指、目、颈……之体练 , 以及其间丝丝入扣之紧密融合 , 更包括练心、练意、练气与练神 。 气与神 , 便是内功 , 而不单是拳架外形动作 。 “着熟”之各方面、各内容 , 都有各自的“程序” , 只能求其“顺” , 不能得其“逆”与“乱” 。 用一句俗话来形容 , 那就是“循序渐进”这么四个字 。 急就章 , 是学不到、练不成太极拳真功夫的 。 盘架子 , 当然自“起势”始 。 拳架也有其自在、自为的“程序” 。 先贤编得太极拳的拳架若干势 , 大有缘由 , 大有深意 。 “用意不用力” , 仅有五个字 , 初学盘架子 , 常常就在“意”与“力”之程序上犯糊涂 。 全身松软、完全无力 , 拳架都摆不出来 , 哪有“太极拳”之影子 , 哪有什么“用意不用力”之可能?所以盘架子的正当或正确之程序 , 乃在用力、减力 , 求意、用意……这么个小小的渗透、转化的过程中 , 勤练而求索之 , 才是“正办” 。 “循序渐进” , 其中的“序”字 , 就是“程序” 。 其先后排列 , 是不能马虎 , 不能错乱 , 不能颠倒的 。 练体 , 练气 , 练神 , 这是一种程序;先练架子 , 再求着熟 , 更求懂劲 , 再阶及神明 , 这是另一种程序;练拳架 , 学推手 , 再散打 , 这又是一种程序;始自起势 , 而搅雀尾……终于收势 , 还原 , 这也是一种程序 。 而最重要的程序 , 在于外—内—外—内……而以内功为贯串始终之主线 。 舍此种种程序 , 不足以言太极拳 。
肢体松软 , 内气充盈 , 神意之灵静……亦程序也 。 无十年八年的由外而内 , 以内御外的练拳功夫 , 是达不到神意灵静之境界的 。 李雅轩将太极拳力的性质与内涵 , 分为五个等级:“硬劲不如僵柔劲 , 僵柔劲不如松软劲 。 松软劲不如轻灵劲 , 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 ”这又是另外的一种程序 。 “太极拳功夫 , 其最高者 , 是找虚无的气势 , 有了虚无的气势 , 才能感应灵敏 , 才能融化万物 , ……所以首要在稳静安舒上着手 , 以养其虚灵也 。 练虚无气势的功夫 , 初步必先找柔软 , 再找轻灵 , 有了柔软轻灵之后 , 才可以找虚无 , 久而久之 , 便可有出手包罗万象的气势 , 如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 即不专注意某一手、某一式、某一部 , 是要处处有照应 , 处处有感应 , 将神智烛照周身 。 ”学练太极拳 , 由硬到软 , 由僵到柔 , 由重到轻 , 由滞到灵 , 由实到虚 , 此乃太极拳程序之精要所在也 。 知之为懂劲 , 而后身体力行之 , 谓之“运化” , 渐至内外相合 , 开合相济 , 阴阳相生 , 处处、时时一阴阳 , 谓之“懂劲” 。 “懂劲后愈练愈精 , 默识揣摩 , 渐至从心所欲 。 ”所谓“从心所欲” , 就是完整的、彻底的“舍己从人” , 才能算是“阶及神明” 。 默识揣摩 , 是内功 。 时时处处默识揣摩 , 才能去僵硬而得柔韧 , 进而求得自然天成 , 才能取程序之“顺” , 得着熟、懂劲、“阶及神明”之益也 。 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 , 拳架有同有异 。 学一家 , 即精一家 , 不要杂学 , 是对习拳者最简单的要求 。 各家太极拳皆武林奇芭 , 不可以高下论 。 惟拳架虽有异 , 其理应一:皆以《太极拳谱》为根本、为依据也 。 这恐怕还不能算是离经叛道之逆耳狂言罢 。 练拳架 , 一式一式地学而时习之 , 以求“着熟” , 这是外形 , 动作的程序 。 “逆”不得 , 也“乱”不得 。 由有力、而减力、而微力、而松软、而练意练神 , 以外养内 , 以内御外 , 这是外—内—外—内……的“顺”的程序;也“逆”不得 , 也“乱”不得 。 拳架未熟 , 拙力未除 , 火急火燎去熟读、苦练先贤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 ,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去我胸部 。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 进而练拳时无人却如有“敌” , 程序就大大地颠倒了 , 搞乱了 。 “形似”、“神似”、“以心行气 , 务令沉着 , ”“心为令 , 气为旗 , 腰为纛”这些忠言 , 都被抛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去矣 。 “打好基础”这四个字至关紧要 。 “基础”这两个字 , 就还包含着多元的系统运动与运动的程序 。 每一动作、心意、内外 , 程序 , 都与现行日常生活的习惯大有不同 , 甚至截然相反 。 不下功夫勤学苦练 , 是决然不成方圆 , 不成气候的 。 学太极拳者苦恼颇多 , 其中之一 , 即来自通病——系统程序不对头 , 不“顺”反“逆” , 在“乱”中走上岔路 , 几年、十几年 , 了无进展 , 徒然得个拳架子 , 不过相当于一种体操锻练 , 聊以自娱、哄人耳 。 重要的程序是什么呢?那就是起自着熟 , 转而懂劲 。 “懂劲”这两个字 , 就有先外渐内 , 由外而内 , 由内形外 , 以内御外……这样的永无终结的、辩证转化的程序在 。 只求“着熟” , 拳架“形似”有余 , 施施然再练上十年八年 , 程序链就断裂了;这就失去了大极拳之真 , 仅得其皮毛、架子而已 。 当然 , 人皆有自由这么做、那么做 , 不求太极拳之“真” , 谁能说什么话呢?大路朝天 , 各走一边嘛 。 太极拳通体松软浅论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 。 外形动作之程序连接 , 乃定势也 。 学而练之 , 就是了 , 难在于由外而内 , 这个程序转换 , 颇为不易 。 杨澄甫于《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 , 指出:“……愿后之学者 , 弗惟外之是鹜 , 而惟内之是求 , 欲求精醇 , 期日可待 。 要之 , 拳式细目 , 非取形似 , 必求意合 。 惟恐私心妄改 , 以误传误 , 易失体用之真传 , 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 。 ”杨氏此言 , 分明以“内”为重 。 “惟内之是求”、“必求意合”这两句 , 则为此言重中之重 。 不过 , 后人练拳怎样由外而内 , 由“形似”而“意合” , 他却语焉不详了 。 盘架子、练拳式 , 求形似 , 得“着熟” , 是形体动作之锻练 , 还没有“惟内之是求”的门道在 。 求其门道 , 是先把盘架子而着熟的全过程 , 作为通体大松大软的求索之通道 , 否则 , 就一定做不到“惟内之是求” , 做不到“意合” 。 倒过来说 , 意之合 , 首在于练拳架之通体、全过程之大松大软 , 求其慢、匀、轻、松、软、柔 , 处处贯串、节节贯串 。 这些原则道理与现实生活 , 为人习惯 , 大相径庭 , 有时甚至完全相违背 。 如以卧、立、坐、行为例而察之 , 凡人日常用力 , 心意、精神皆专注于用力点 , 其力皆大于摆各种姿势、行各种动作所需之最小之力 。 所谓化去拙力、硬力 , 就是在吾人练太极拳时 ,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 , 通体放松柔软 , 以意行气 , 只用最小的力去摆姿势、行动作 。 这就是由外而内的第一步 。 无此一步 , 是决然求不到、也得不到太极拳之真髓的 。 举太极拳“起势”为例:双手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 , 此“徐徐”二字 , 动作慢而匀之谓也 。 “提起”二字 , 即指动作 。 其要领有四:其一 , 用最小的力;其二 , “一动无有不动” , 膝、腿、腰、体、肩、肘、指、掌、呼吸都以“最小的力”开始动作 , 叫做:“周身一家”;其三 , 以肩为小轴 , 以腰为大轴 , 腰带肩 , 肩带肘 , 肘带掌 , 掌带指 , 而绝非相反;其四 , “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心神内敛”、默识揣摩 , 此乃“由外及内”之正当通道 。 心神专一 , 来自心神内敛;内敛 , 才有练内功之一点苗头 。 杨澄甫释太极拳起势曰:“……精神内固 。 气沉丹田 。 一任自然 。 不可牵强 。 守成之静 。 以待人之动 。 则内外合一 。 体用兼全 。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 殊不知练法用法 。 俱根本于此 。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 ”谆谆数语 , 是由外及内、内外兼修之灌顶醍醐 , 金玉良言 。 不明是理者 , 难得不忽而略之 , 抛而弃之;知之却非必得 , 其难惟在于行耳 。 知而行之 , 才能求太极拳之真 , 无知或不行 , 不足以论其真 , 行其道矣 。 于此 , 学拳者便有了三条路:其一 , 全部学会 , 练完拳架再专求其大松大软 , 再求其意合 , 再“惟内之是求”;这是大多数教拳、学拳者惯走的道路;其二、练一式 , 即求一式之大松大软 。 得其精要 , 再学下一式;这是张义敬力倡的办法:其三 , 学几式 , 或几十式 , 再求自己通体大松大软;得其基本松软 , 再学后面的几式 , 或几十式;其四 , 每学一式 , 即内外兼顾、兼修 , 不求其臻于至善 , 只是“弗惟外之是鹜 , 而惟内之是求” , 求其内外皆有三分、有五分、有八分……内外皆求 , 皆练 , 互相不断渗透转化 。 上述的“其四” , 为其一、其二两端之尽可能的充分的融合 。 取其四 , 难上难 , 非一蹴可成 , 亦非旦夕之功也 。 但倘若要求索太极拳之“真” , 恐怕只有这条路好走一点 。 用上述的“其一” , 可能拳架尽数在外 , 难免失之于紧张僵硬 , 犯了“惟外之是鹜”的毛病 , 改之大不易 。 用“其二” , 人皆缺足够耐性 , 亦有失于节节贯串之意 , 而且后面几十招或十几招易犯生疏、僵直之病 , 搞得不好 , “虎头蛇尾”之弊 , 恐在所难免 。 “阴阳相济 , 方为懂劲” 。 大松大软 , 其阴阳相济在哪里?愚意大松大软之阴阳相济 , 至少有:天地之坚实与自身通体大松大软 , 一也;“极柔软 , 然后极坚刚” , 二也 。 至于“蓄劲如开弓 , 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 皆含阴影相济之道 。 但松柔则是其基础 , 是其灵魂 。 求大松大软大柔 , 惟在意 。 大脑意识指挥微力动作 , 才能渐渐以松软为主 , 拳形为次 。 不用心、不用意 , 就一定会颠而倒之 。 内外颠倒 , 或有外无内 , 都不能算是真的太极拳 。 各种太极拳之书籍文字 , 大抵详述动作 , 而独缺具体指导 , 如何意注松柔 , 教学者双方都难能“惟内之是求” 。 无全身大松大软之练意 , 则万难以柔克刚 , 更达不到“发劲须沉着松净”之境界与水平 。 《太极拳论》有两句话:“动急则急应 , 动缓则缓随 。 ”可见各个拳势见之于散手、实用 , 既可能很慢 , 也可以极快 , 完全随对手的拳或手的速度而定 。 沾连粘随 , 不丢不顶 , 不即不离地随对方出手之速度 , 在不丢不顶这种灵敏触觉中或快或慢 , 才是正道 。 谬传“以慢胜快”之语 , 与“舍已从人”完全相背 , 一误也 。 然而吾人要在实用时能够极灵敏极快速 , 则必须有大松大软练拳架之多年基础 。 正如钢琴、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演奏 , 必自极放松、极缓慢的日常练习始 , 并持之以恒 , 才有异日之灵动快速之演奏技巧 , 才能借技巧而表达音乐之深厚感情 。 松软轻柔 , 遍及全身内外 , 肌肉、骨骼、血管、筋络、心意、精神 , 莫不如此 。 肩、肘、腕、膝、足、腰、脊各关节 , 在掌势开时 , 皆须松开 , 拳势合时 , 各关节自然回收 。 初练拳架时 , 松开关节也得用最小之力 , 否则关节仍然如日常生活习惯紧缩如故 。 在松开关节之力 , 已臻极小 , 甚至几近于虚无之时日 , 则关节缩回 , 纯属自然 , 用力则拙 , 而且必致耸肩缩背之弊 。 双腿、双足 , 承全身之重 , 在虚步、移步时 , 以意引气 , 极轻极柔地伸展下肢各关节 , 便是此中精要 。
推荐阅读
- 知劲、折叠、懂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
- 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功效产生的机理
- 癌症患者可多练太极拳 学练陈氏太极拳十三要
- 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 太极拳的由来
-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 陈式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实战技击
- 太极拳-文武兼备、内外兼修和阴阳求中 太极拳问答
- 张绍堂谈太极拳实战能力 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严昭法
- 浅谈太极拳中的呼吸方法 王二平谈太极拳理与处世之道
- steam失落的方舟锁区登录不上应该怎么办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