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精义述真 《太极拳行功心解》杨澄甫註释( 四 )


能发力只是一个方面, 太极乃是一整体 。 无功招法皆空, 无招法功无以为用 。 招不熟无以为巧, 功不到无以为好, 身心不合无以为妙, 机不知无以为奥 。 明理、人行、合道, 拳之本力也 。 拳之道平衡协调, 拳之法松松紧紧, 拳之用刚柔相济 。 拳之气在心, 拳之意在心, 拳之力亦在心 。 拳之劲借用朱连元先生转授杨氏拳六合劲之说表述更显精炼:“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 。 腰胯发力由内而外, 不露其形, 劲贯四梢运全身 。
太极拳沾连黏随最为要, 舍己从人须做到 。 发力随机不可妄, 化打合一方为上 。 心中身中自不偏, 心合身合自相随;心不贪身不过, 心不缩形不瘪, 心不烦气自和, 心不邪德自正 。 机势断续一瞬间, 全凭听劲(知觉)不一般, 若能懂劲功深时, 随机造势处处机, 出手功成隻一念 。 是谓“招熟而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 愈练愈精” 。
太极拳虽法门独特, 但并不难, 千里之行始足下, 先学走来后学跑, 健步如飞能做到 。 慢到慢时慢不了, 身轻如燕根如山, 蓄劲纳百川, 发劲似雷电, 动中求静静犹动, 刚柔不分人上乘 。
如能修得太极功, 练拳推手两相容 。 练拳不推手, 不知有没有 。 懂劲由推手得, 沾连黏随由推手悉, 机遇由推手求, 发力由推手验, 由推手证 。 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 习者不可不视 。 推手要由单人双, 多练散推, 即自由推手, 近似实战, 战之方能自如 。
打手要点:松亦打, 紧亦打, 不松不紧不能打, 前劲已断, 后劲未续, 瞬间力发, 化力、泄力顺敌势, 借力、顺力机缘找, 主观臆断全不要, 因敌变化神奇妙 。
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 既是入门之道, 又是出门之法 。 拳中本无气, 亦不无气, 气不气, 不气而气 。 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 。 表现为精力充沛, 内劲盈足, 气势旺盛 。 然气不可求, 亦不可追, 求之而不得, 追之而无门 。 气由静而观, 由松而来, 由养而得, 惟求松静平和 。 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 。 心静身鬆气腾然, 所谓炼“”是也 。 气无需, 无需贯, 亦无需运 。 意决不能跟气走, 本末倒置 。 惟松静, 气自沉丹田, 气自贯丹田, 小腹自沉实鼓荡 。 ’松静气自通, 一通百通, 精白化气, 气白化神, 神自还虚 。 气骤气散任自由, 聚为蓄, 散为用 。 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 。 心机动气遍身躯, 发之则出, 收之则合 。 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 乃真言也 。 太极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 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 上上心法, 无尚心法 。 心法乃最高 。
内力即内劲, 由养气而得, 所谓“尚气者无力, 养气者纯刚” 。 前人之论精闢至极, 乃实践之体悟 。 今之印证亦然, 有力者无劲, 无力者劲足, 在心不在气, 气在心而不在身 。 内劲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 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 水之决堤, 不发而发, 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 水之倾泄,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 蓄力纳百川吞山河, 发力一瞬, 惊雷电闪 。 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 循环往復 。
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 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 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 。 ”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 。 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 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 。
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 即下乘:招熟, 拆招破势承转自如, 刚柔可分, 柔化刚打, 或先柔或先刚 。 中乘:懂劲, 知己亦知彼, 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 来龙去脉, 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 一般为太极态, 阴阳交融, 亦松亦紧, 刚柔相济, 化即打, 打即化, 化打合一 。 上乘:神明, 为无极态, 全身透空、虚无, 无刚柔, 无化打, 沾身便弹, 出手便摧, 无力可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