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竟何在

作者:黎荔
玉人竟何在
喜欢“玉人”这个词 。 玉人、美人, 这些词都是不分男女的, 美者颜如玉 。 遥想盛唐时代, 长安的春光里, 一位肌肤如玉的丽人安辔而行, 艳光照人, 一路摇玉坠珠, 如一树纷繁梨花, 随时飘坠些芳香的蕊朵 。 遥想魏晋时代, 一位美姿容的君子举杯邀明月, 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 醉酒时如玉山之颓 。
【玉人竟何在】传统文化中与玉相关的词汇, 都是美好无比的 。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玉树琼花, 锦衣玉食, 漱玉含芳, 珠圆玉润, 冰肌玉骨, 金枝玉叶, 玉树临风, 金科玉律, 金声玉振, 金珠玉屑, 软玉生烟, 怜香惜玉, 香消玉殒, 守身如玉, 玉碎宫倾……我可以一口气数出一大串来 。 光一个中国的“国”字, 我就很喜欢, 因为国含宝玉 。 曾有人请我为新落成的大宅院题写门楣, 我记得一口气报了“日月升恒”、“咸丰熙宁“积厚流光”、“芝兰荣茂”等八个, 最后主人最喜欢的是“玉光照耀”和“芝兰玉树”, 前者形容华美, 语出自大唐一代女帝武则天《昭和》诗:“升歌荐序, 垂币翘诚 。 虹开玉照, 凤引金声 。 ”后者比喻家族人才兴旺、儿孙有出息, 语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尝戒约子侄, 因曰:‘子弟何预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 。 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 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 ’”芝兰是一种高贵的香草, 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 芝兰玉树, 后人因此将它们比喻为优秀的子弟 。
玉人竟何在
真正的玉人是君子, 儒家学说中素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之说 。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将玉作为修身养性的媒介物, 由于他们的倡导和介入, “以玉比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同信念 。 杜甫有诗句“秋水如神玉为骨”(见唐杜甫《徐卿二子歌》一诗), “秋水”指的是眼睛, 是眼睛有神也 。 玉, 质细而坚硬, 用玉骨来形容人的气质高尚、气节坚定 。 以玉为骨是为人相当高的标准 。
早在儒释道三教未发生前, 玉石就成为先民信仰膜拜的对象, 并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与神话联系起来 。 上古时代, 人们对天怀有敬畏之情, 以为昊天无极, 并且认为天是玉石质的, 补天只有用同样材料方可, 于是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 。 从此玉石就作为信仰的物质符号流传千年 。 在中国文化中, 没有其他任何器物有类似的特质 。 玉石在古代被认为是通神的, 具有神圣、永生的意义 。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就刻有“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的字样, 正是反映了直至曹雪芹时人们对玉石还保有的信仰 。 正因为玉石是信仰的物质符号, 它还是王权, 财富的象征物 。 皇帝的玉玺就是用玉制成 。
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病重, 和尚来说会医, 袭人等把他身上带的通灵宝石解下来递出去, 那和尚接在手里只见玉色暗漠昏浊, 不觉长叹一声道, 青梗峰下, 别来十五年矣, 竟如此为贪嗔爱痴所困, 你那本性光明何在也!我读到这一节, 反复回味, 真要掩泣 。 石兄入世, 红尘污浊, 人有病, 玉有翳, 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本是一体, 他是真真正正的玉人啊!通灵如宝玉、浊浊如你我, 自然不会通晓这当头棒喝: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最初都是一个通灵剔透的婴儿, 露珠一样降生于世, 就因种种贪嗔爱痴, 本性迷失污浊不堪, 蓦然回身望见从前, 是多么触目惊心!多少人一路浸染, 光明无存, 污秽混浊 。 谁都有块通灵宝玉, 多少人自己给弄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