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 “气沉丹田”精义解( 二 )


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 。 杀手 , 就是攻击之手 , 气放怀 , 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 , 莫升起放在胸中 , 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 , 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 。 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 , 内气无根而浮 , 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 。 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 , 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 , 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 , 必生气喘之症 。 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 , 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 。 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
俗话说:“把心放在肚子里 , 着的哪门子急呢”?此说中的把心放在肚子里 , 就是心气沉丹田的意思 。 所谓“虚胸实少腹” , 就是这个气沉丹田的方法 。 一般练内功者很容易做到 , 习拳者在练功时 , 自己也很容易做到 。 故不会出现气喘的现象 。 一但与人较技 , 攻防动变起来 , 忘了气沉丹田 , 内气不由自主的升浮到胸中来 , 则必生气喘症状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前人提出了“以呼为补”的技术方法 , 从根本上解决了“杀手气入怀”病拳之症 。 因一般的习拳着没能很好的掌握这个“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技术方法 。 故没有这一运用内气的技术、技巧、功夫 , 在较技时不能气固丹田而升浮入胸中 , 造成气喘 ,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 下面具体介绍“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固气之法 。 讲清其道理 , 以备习拳者参考 。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 。 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 , 又名“练力法” , 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 。 不管名称如何不同 , 练功方法是一致的 , 步骤是相同的 。
骑马开弓式练法:骑马步 , 就是疾步站式 , 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 。 开弓式 , 就是直拳 , 或用掌 。 两手要一收一发 。 意似开弓 。 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 , 顺步法 , 拗步法都可以 。 练时有进步法 , 退步法;进中退 , 退中进;或半步打法 , 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 。 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 。 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 , 只求姿势动作准确 , 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 , 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 。 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 。 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
练功要点:即直步冲拳式练习 , 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 , 吐气开声 , 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 , 此为“气贯丹田法” 。 此法练习20多天 , 自觉气贯丹田充足 , 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 。 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 , 以求周身贯气圆满 , 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 , 同时运作 , 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夫” , 至此 , 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
上贯法: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 , 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 , 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 , 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 , 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 。 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 , 入于肩 , 流于肘 , 抵于腕 , 至十指尖 , 此气之上贯也 。
下贯法:与上贯同时 , 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 , 沿腿之阳面 , 降于涌泉 , 此气之下贯也 。
这样 , 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 , 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 。 一是内气贯丹田 , 二是上贯 , 三是下贯 。 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 。 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 , 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 , 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 , 但要知道 , 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 , 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 。 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 。 至于其它 , 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 。 即只管吐气之呼 , 不管吸气 , 乃是秘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