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太极拳竞赛套路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 “气沉丹田”精义解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谁都知道:“气沉丹田德润身”的口诀 。 也都知道“养气忘言守 , 降心为不为”的道理 。 即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 , 是积累内气 , 以成内劲 。 然后炼气化神 , 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 , 智以藏往”的功能 。 这样 , 内气、外形匹配合一 , 可有柔化刚发 , 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 , 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 这是一般的修练常识 。
然为什么有的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 , 内功很好 , 内劲修练的也很精纯 , 但一动手较技就出现气浮的气喘嘘嘘的现象 , 甚者喘满不止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来 , 是不知道运用内气的方法造成的 。 也就是说 , “气沉丹田”的精义 , 分为练、用之法式 , 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 , 积累内气 , 形成内劲 。 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 , 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 , 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 。 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 。 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 , 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 , 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 , 丹田中存留着内气 , 则不会产生喘满的 。 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 。 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 , 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 我这样说 , 可能有些习拳者认为是我自己的杜撰 , 诚心的讲 , 确实是我在练、用功夫中切身体验到的 。 经过多年实践的证验 , 确实在激烈的较技攻防过程中不出现喘气嘘嘘的现象 。 而显气定神闲之态 。 但偶然在我弟子借给我的《张氏短打拳》谱中 , 清楚的看到了“气法指要”的歌诀中 , 谈到了这方面问题 。 现录此歌诀如下:紧闭牙关口莫开 , 口开气泄力何来 。 须分存气常充腹 , 贯通筋骨壮形骸 。
翻复回旋身碾动 , 杀手休将气放怀 。 终朝习练常如是 , 体坚胜似铁钢胎 。
歌诀中的“须分存气常充腹 , 贯通筋骨壮形骸”这句话 , 将此问题阐述的极为清楚了 。 如果换一种非歌诀体的句式 , 这句话写成:须分“存气常充腹 , 贯通筋骨壮形骸” 。 这样就会很明显的看出来内气的运用之要妙 , 分为“存气常充腹”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两种使用现象及方法 。 而两种使用内气的方法及现象又同时存在身中 。 贯气通筋骨壮形骸的方法 , 表明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功效 。 而存气常充腹的方法 , 表明神回身中气自固的功效 。
神回身中气自固 , 此身中就是指少腹丹田而言的 。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 , 精以神聚 , 欲求精聚神会 , 非聚气不能也 。 聚气之法 , 惟将谷道一撮 , 玉茎一收 , 使在下之气 , 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 , 使在上之气 , 尽归于下而不上散 。 下上凝合 , 团聚中宫 , 则气聚而精凝 , 精凝而神会 , 自然由内达外 , 无处不坚硬矣” 。 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 此论中的“中宫” , 就是少腹丹田 , 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 。 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
而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 。 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 , 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 , 及神内守 。 此内守二字 , 内 , 指丹田 。 是针对:外 , 指外形而言的 。 守 , 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 。 神内守三字 , 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 。 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 。 而骤然停止收式 , 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 , 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 。 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 , 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其实 , 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 , 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