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德、智、体兼修、融古代的吐纳导引和拳术精华为一体、极为高深的传统内家拳术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体表现 。 但是 , 现在一说到 , 一般人的认识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认为她是中、老年人健身消遣的“老人拳” , 没什么其它价值;另一种则认为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拳术 , 练一二十年也难以成就一定的技能 。 然而 , 昔日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不是在武林高手云集的京师有“杨无敌”之称 , 而威震长城内外吗?他的孙子杨澄甫宗师练功才几年就深得太极奥妙 , 后来不也是从北到南无敌手而名扬四诲吗?还有一些杨家的外姓弟子不也是有很高的造诣吗?可见 , 上述的两种认识是对太极拳的极大歪曲与偏见!
对于太极拳的本质 , 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 , 必须透过现象去研究 。 譬如说 , 一般人刚看到太极拳那种轻柔缓慢的运动 , 往往很难将其与高超的武术技能联系起来 。 其实 , 练太极拳时的轻柔缓慢是手段而不是日的 。 “柔胜刚” 。 “夫唯不争 , 故天下奠能与之争” 。
水是柔的 , 但是每当它形成一种巨浪之势时 , 就可产生惊人的力量:能将钢铁巨轮掀翻 , 把海堤、房屋冲垮……能轻才能松 , 能松才能柔 , 能柔才能简身协调贯串 。 动作缓慢有利于以意运气 , 以气运身 , 才能无微不至;能协调地无微不至才能形成太极之势;能具备太极之势 , 才能做到超常的“重刚快速” , 才能练就能快能漫、能随意闪电般地将全身之“力”集中于某处、既沉着又灵活、并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刚”劲 , 从而达到借力制胜的目的 。 同时 , 这种轻柔缓慢、无微不至的协调动作对全身内外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按摩”作用 , 这对治病防病、健身益寿极为有利 。
若一开始就快速练拳 , 必然会处处滑过 , 动作难以做到恰到好处 。 如果用力练拳 , 动作必然会慢硬不和顺 。 在推手实践时 , 反而会不重不刚、不快速、不协调 , 被他人所制 。 同时 , 这种高消耗的僵硬快速动作对健身也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 要是分寸掌握不恰当 , 甚至还会增加身体某些关节的磨损和某些器官或部位的负担 。 这对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来说 , 还可能会有某些副作用 。 至于要探求太极奥妙就更难了 。 用本能的力将太极拳练成快速刚拳 , 往往导致在实用时 , “听劲”迟钝 , 中途变换反而慢了 , 因关节肌肉紧张 , 自身也有许多消耗 , 从而难以产生最大的重和刚 。 其结果也难免会只停留在“技巧”的水平上 , 要想练成太极内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 若轻柔缓慢地练太极拳 , 还能便于内外相合 , 体会拳味与动作意义等 , 将来在实用时 , “听劲”一般都比较灵敏 , 中途变化反而快而难被对方所知 。 因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 自身很少消耗 , 反而能产生最大的“重”和“刚” 。
由此可见 , 本能的“重”和“刚”与太极拳理的“重”和“刚”是截然不同的 , 这就犹如生铁和钢一样 , 在性能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 , 动作轻柔缓慢是治病保健、求得太极真谛的特殊的训练方法 。 是提高武术技能中超常的“快”与“重”的独特训练法 。 是手段 , 非目的!望习练者三思 , 勿做无功之劳 。 太极拳不是“老人拳”而是“聪明拳” 。 年轻人更应学练 。 因太极拳里包含的哲理、知识趣味、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极高的应用价值等至今还没有哪一种锻炼项目能与之相媲美 。 堪称世界一绝 , 不愧为“聪明人练的拳” 。 太极拳除了有独到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外 , 还能培养吃苦耐劳、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对待事物精益求精 , 力求完美的作风 。 这对那些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 不是很重要的素质条件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