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中国文字是谁发明的,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四 )



①形声字 。 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 。 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 。 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 。 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 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 。 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 。 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 。 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 。 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 。 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 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 。 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 。 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 。 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 。 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 。 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 。 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 。 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 。 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

②合体会意字 。 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 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 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 。 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 。 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 。 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 ③合体记号字 。 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 。 这主要有两种情形 。 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 。 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 。 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 。 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 。 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 。 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 。 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 。 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 。 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 。 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 。 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 。 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 。 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