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焖饼


 
简介【冀州焖饼】冀州焖饼,是冀州市非常出名的小吃,在冀州却有着它悠久的历史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流传于世 。
历史文化《冀县志》载: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焖饼的习俗,象征着“烙干大田不生虫” 。短短十几个字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冀州人在农耕社会时期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企盼 。
据考证焖饼在明朝时源于冀州 。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经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银行帮”、“五金帮”、“杂货帮”等几大商业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开办的“冀州馆”都有“冀州焖饼”这种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揽家乡客人 。这样,“冀州焖饼”渐渐地有了名气 。
后来,冀州傅官村人刘立平秉承冀州焖饼的传统工艺,把这一传统食品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他做的焖饼色泽黄亮、劲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醇厚、香气扑鼻,并且还有素焖饼、肉焖饼、黄菜(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两样)等多个品种 。
解放后,刘立平的传人杨站长在码头李供销社饭店做厨师,1966年还为视察地震灾区的周总理做过焖饼 。杨站长的徒弟马丙树长期主灶冀州湖宾楼饭庄,用冀州焖饼先后招待过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21个国家的客商,被河北省劳动厅授予“业务技术能手”称号 。
做法制做传统的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厚5到8cm,头盔状,重20余斤 。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而一般的炒勺则达不到这种功效 。
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条,精细均匀 。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 。老汤是指在后锅灶上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的高汤 。
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 。一般是一斤饼,3两汤 。火候也挺关键,要大火炒,文火焖 。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过短,则显得粘软,均影响口味 。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 。焖饼的种类很多,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菜焖饼(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中有两个花样)等几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