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复习( 六 )



大功将成勿松懈

江苏省1999年文科第一名季晓莉,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临考前的一个月里,我的生活与学习日程仍然和高三第一学期乃至高二时一样,按照原来的节奏运行着 。 该努力学习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该做的题也做得差不多了,这时最容易滋生松懈的情绪,我的经验是不要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一种大功将成的空白感与空虚感 。
一方面,与时间争夺效率,争夺正在遗忘的记忆,不断地修补各科知识 。 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 。 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也不放过 。 语文基础知识的考点、英语语法、历史书每日作适当温习 。 试卷、分类讲义有时间的时候,可随手翻翻 。 综合测试、英语阅读理解则每天要按时练习,以适应考试,培养语感 。
另一方面,调整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地迎战高考 。 看着划满红杠杠的日历,每一个考生都难免焦灼与忐忑不安,要善于将这种既想逃避又想早日接近的感觉化解 。 那段日子里,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时常想,几个星期后的今天,我就会坐在某个考场里,面对那几张决定命运的试卷,会是什么情形呢?那密密麻麻的题目中,有哪个知识点正在我手中这本书的这一页上、这道题里?我会不会因为现在匆匆跳过去的几个字失去一道填空题?那道我迷迷糊糊的题会不会就恰恰出现在那几套试卷里?全国那么多的考生,同时间同样地填答同样的试卷,头脑里会出现同样的解题思路吗?会有同样的解题方式吗?会得出同样的答案吗?这样一想,我便很庆幸高考还没有来,我还有时间和权利,心安理得地看那些可能出现在“那几套试卷”上的东西 。 于是,继续幸福万分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 。
高考到来的前几天,一目十行地翻翻讲义,实际上脑子里已经装不下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了,但对我却很有必要: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不停地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在战场上挥洒自如的感觉 。
真上考场了,惟一要做的事,便是倾尽全力将那些空白填满,填正确,让那些内容真正代表我,一个有个性而非标准化了的生命 。

复习时将自己置于考试场景之下

叶欣,2000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总分687分 。
毕业于四川省成都七中,现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
无论是科目复习还是心理调适,叶欣认为,考生都要切忌放纵自己,“如果长时间地处于轻松自然状态,考场上就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
叶欣介绍说,她的一些同学在最后一个月采取了“休闲重于复习”的战略,一进考场,他们突然发现很难迅速地进入解题状态,思维也不如从前灵活敏捷 。 结果,高考成绩不如模拟考试 。 “模拟考试时是一个人复习得最辛苦最投入的时候,也是水平最佳时期 。 若在考前不能持续这种状态,高考成绩当然大打折扣” 。
谈到自己的复习良方,叶欣只用了4个字来概括———多做试题 。
据叶欣介绍,在高考前的10天里,她几乎每天都做10套试卷 。 “因为知识点都已经熟悉明确了,关键是利用做题纠正自己审题不清、粗心等缺点” 。 这使得她没有空余时间去思索一些令人徒生烦恼的事,只允许自己全心全意奔向高考 。
叶欣说,在考前做足够多的习题有益无害 。 正像学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多做”也是理科考生通向优异成绩的惟一路径 。 她建议考生们在不多的时间里成套地做试题,“既然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就要靠‘多做’找着应试感觉,并把速度练上去” 。
不过,在“做”的过程中,她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不要追求数量,只求彻底弄懂吃透 。 做题时不能抱着猜题碰题的侥幸心理,高考试题是灵活多样的 。 在做题时,要牢记自己暴露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练习时有意识地注意并改正;其次是要以考试的形式训练解题 。 在平时练习时,考生不要懒散或三心二意,而应将自己置于考试的场景之下,“限时限量”完成 。 叶欣说,考生所规定的做题时间应比实战时间短,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准确度 。 “熟能生巧,一旦把速度提上去,高考成绩就不会太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