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有哪些,心理特质分为哪几类( 二 )


人天生就是个追求目标的社会动物 , 应付生活的挑战是人永恒追求的目标 。 生活中如果没有目标要追求 , 没有困难要克服 , 没有问题要解决 , 人就找不到真正的满足和欢乐 , 而且容易精神消沉、智力退化 , 觉得空虚和惆怅 。
作为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代要不断有所追求 , 许多人以为 , 欢愉乐观的心理状态产生于工作轻松、与世无争、舒适安闲之时 。 其实不然 ,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 大多数人在空闲安逸的时候不是感到快乐愉悦 , 而是感到烦闷和无聊;相反 , 那些工作忙碌、生活紧张、为改变现状辛勤劳作的人 , 往往是很快乐的 。
正读大三的舒舒 , 前不久患了失眠性神经衰弱 , 成绩也下急剧下降了 , 眼看就要毕业参加工作了 , 真让人着急 。
但是 , 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舒舒生性多疑 , 进入大学后就更加严重 。 有一次 , 在寝室里有位同学在收拾书本时 , 将蒙上灰尘的书堆放在她的床上了 , 她当时很不高兴 , 就说了一句:“你怎么搞的 , 这么脏怎么能放在我床上?”那位同学看她不高兴就连忙说:“啊?对不起 , 我马上就拿了 。 ”
本来这点芝麻小事就什么也没有了 , 可是舒舒过后却十分的后悔 , 怕因此得罪了这位同学 , 我干吗这样对她呢?她一定会怪我的 , 以后对我也不会那么好了 。 于是就找机会向人家道歉、赔不是 , 弄得这位同学莫名其妙的 。
如果同学们在教室或寝室里正高兴的谈话 , 而没注意到她的到来 , 她就想“她们为什么都不理我 , 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她们” , 听到同学们在笑 , 她就认为是在笑她;坐在教室的前面她又担心别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坐在教室的后面她又认为前面的人回头就是看她 , 然后再讲她的笑话 , 弄得自己整天坐立不安 , 觉也睡不踏实 , 怕睡觉后别人讲她的坏话 。 就这样 , 整天都处在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 , 久而久之就患上了失眠性神经症 。
爱猜疑的原因
这种爱猜疑的个性心理属于封闭思维的现象 , 古代寓言中有个“疑人偷斧”的故事 , 说的是一个农夫丢了斧子 , 怀疑是邻居偷的 , 于是就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 , 结果越看越觉得其邻居是一副做贼心虚的模样 , 后来斧子找到了 , 再看看邻居的举动 , 又觉得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了 。
这个故事就是猜疑心理的典型事例:丢斧子的农夫先从假想目标开始 , 逐渐强化自己的猜测 , 最终又找出些无中生有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假想目标 。 为了能“自圆其说” , 他们甚至还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 。 真是越猜越疑 , 越疑越猜 。
猜疑性格的形成与幼年时家庭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 父母任何一方具有猜疑的特点 , 或父母对子女经常持猜疑的态度 , 都可导致子女形成猜疑的性格 。
有些猜疑心理的产生是出于消极的自我防御 。 他们过去曾经因为轻信别人而受过骗 , 或受过感情挫折 , 于是“一朝被蛇咬 , 十年怕井绳” 。 为防止再次受骗上当或再遭受挫折 , 他们总是对他人心存戒备 , 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 , 并常常把他人往坏处想 , 结果渐渐形成了猜疑的性格 。
消除猜疑的方法
了解了猜疑产生的原因 , 我们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消除猜疑 。 对于大学生来说 ,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打破封闭思维 , 现实生活中 , 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 。 但是戳穿之前 , 由于先人为主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 , 猜疑者却会觉得事情顺理成章 。 要打破封闭思维 , 除了要防止先人为主的心理定势外 , 还要牢记“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的古训 , 必要时请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帮助分析 , 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胡乱猜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