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王冰的故事—精研道教,尤嗜医学

王冰(约710—805),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唐宝应中年间(762—763)官至太仆令, 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 。 后退隐休儒, 醉心于道学, 愈发崇尚超然隐逸的生活 。
【唐代名医王冰的故事—精研道教,尤嗜医学】 
· 由道步医注素问
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 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 在先生的启发下, 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 自号为启玄子, 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 。 “玄珠”本意为黑色之珠, 道人常用玄珠比喻道法, “玄珠”这个词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 后人推测, 玄珠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道家医者, 以“玄珠”为道号, 王冰发现了他异于常人之能, 拜他为师, 学到了五脏六气修炼之法、草石性理, 承袭了他祛邪疗疾的医术 。 但也有人认为, 玄珠先生是否确有其人没有明确记载, 传言不足为信, 有待后考 。
 
王冰精研道教摄生术, 尤嗜医学 。 他认为想摆脱疾病的困扰, 让百姓能长寿, 唯有向圣人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 通读经典医学文献后, 他发现《素问》一书文简意博, 理奥趣深, 天地、阴阳、生死变化, 无不备藏其中, 所以将其奉为真经, 平时刻意精研, 探究它的微妙之处 。 然而遗憾的是, 当时《素问》的传本已经讹误不堪, 不仅篇目重叠, 前后颠倒, 而且有很多文义不通的地方, 这些问题日积月累, 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医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应用 。 于是, 王冰精勤博访, 询谋得失, 收集当时流行的多种传本后, 以南北朝全元起的《内经训解》为依据, 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采用迁移补缺、分篇冠目、删繁存要、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 又通过错简校定、注音释词、征引文献、医理阐释等方式对《素问》进行了训诂校勘, 历时12年, 著成《次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 后经宋代林亿等人校勘刊行, 流传至今 。
 
王冰根据篇章内容, 将全书系统地归为摄生、阴阳、藏象、诊法、病机、病证、经穴、运气、治法等, 比过去的传本条理清晰, 更利于读者学习 。 在撰写过程中, 王冰为了区分古今文字, 用朱砂笔勘误、书写心得体会, 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字态度 。 书中虽有很多注释出自道家典籍, 如注《素问·上古天真论》时引《老子》《庄子》《广成子》《真诰》等老庄道家之言, 但这些主张已摆脱了修仙等神秘色彩, 倡导通过身体力行的养生实践去追求延年益寿, 崇尚少欲安神, 返璞归真, 从妄言神仙到提倡客观的摄生延年, 王冰较前人有很大进步 。
 
王冰对《素问》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贡献是补亡续缺 。 《素问》传至唐代, 第7卷已佚失 。 据王冰称,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 受得先师张公秘本”, 将其中《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政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补入其中 。 但也有人认为这“七篇”来源不明, 实则为王冰自己所著 。 尽管关于此补入内容是否为《素问》原文后世争议很多, 有待商榷, 但不可否认, 这一举措对后世运气学说乃至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因此出现了运气方面著作如《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托名王冰著的现象, 客观上反映出王冰在运气学说方面的影响力 。
 
· 借医言政抒己见
校注《素问》期间, 适逢“安史之乱”(755—763) 。 唐朝由盛转衰, 社会动荡, 兵革不息,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 王冰在注文中隐晦地表达了对这一影响深远事件的看法 。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大意是说人体五脏六腑有一个最高中枢, 这个中枢保持清明, 则五脏六腑都能安定 。 王冰在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中, 首先从养生的角度解释原文, 紧接着便借此阐发了政治观点 。 他认为主不明则委权势于左右, 得权势者妄行, 不再奉公守法, 进而失去了百姓的信任, 动摇了邦国之根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