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疗的起源与发展( 二 )
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有《备急灸法》《灸膏肓俞穴法》《明堂灸经》等书 。 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火灸疗法的经验 。
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亦以灸法为主,并记载了灸痨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疗、小儿胎疝灸等灸治之法 。 同时对灸感传导现象做了较深入的观察,如《针灸资生经·第四》指出“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 。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及《圣济总录》等重要医方书中,亦多收载有灸疗内容 。 如许叔微强调阴毒、阴证、阳微最宜用灸的观点,创隔巴豆、黄连灸疗 。 另外,由于直接灸法烧灼较为疼痛,使人临医畏灸,南宋窦材在其所撰之《扁鹊心书》中,首载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不知痛 。
火疗作为火灸法的一种,据称在宋代便有记载:“以火燃遍全身,焰高三尺,后施与药帖,病愈,奔而去 。 ”
金元时期,以针法研究应用为多,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 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对灸法仍有巩固和完善 。 如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等,并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疗:罗天益则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施灸,认为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 。 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 。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学走向成熟而又被迫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较为偏重针法的应用,灸疗也有一定的发展 。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景岳全书》中,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七十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 。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法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法、取膏肓穴法、发灸法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性疾病二十余种 。
在施灸方法的革新上,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该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 。 明代《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中,首次提到了掺入药品的艾条灸疗,名为火雷针,后又命名为“雷火针” 。 这是艾条灸的进一步发展 。 “雷火针”后来又称“雷火神针” 。 这里所谓的针,其实是灸,因操作之法类似针法而命名——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进行治疗 。 艾条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 。 故《仙传神针》中形容:“欲求其所以治痛之神与去病之速,莫若针灸 。 第针砭之法,有用铁针者,有用金石者,有用艾灸灯灼者,种种不一,虽有急救之功,恐伤肌肤,是一痛未除,又增一病,亦非善道,唯有雷火针一法,针即非铁,且不着肉,最为善治 。 ”在施灸的方法上,此时又出现一种叫“太乙神针”的掺药艾条灸疗 。 清代《太乙神针心法》一书,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加减了一些药物,称之为“太乙神针”,两者均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等证 。 太乙神针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但在处方中不用毒性较大的药品,药性平和,适应证也比雷火神针广泛 。 其后,赵学敏又创出了“百发神针”用治偏正头风、漏肩风、鹤膝风、半身不遂、疝气等:“消癖神火针”用治偏食、消瘦、积聚痞块;“阴证散毒针”用治痈疽证等病 。
推荐阅读
- 洗头发的正确方法 经常洗头会导致脱发吗?
- 水果皮的功效和作用 变废为宝功效多多
- 吃什么能让身体不出毛病 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 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乳腺炎如何治疗?
- 慢性乳腺炎引起的原因有哪些?常见因素有这几个
- 府舍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府舍的准确位置图片
- 丹参能和红糖一起喝吗 丹参红糖的作用功效
- 导致宫寒的原因 宫寒的原因是什么
- 梁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梁丘的准确位置图片
- 肝气郁结怎么调理 肝气郁结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