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古代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几种组景手法


【园林】古代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几种组景手法

文章插图

组景有法, 前人总结组景有18种办法, 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 因为篇幅, 在此不逐个剖析, 只就个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伎俩作一些剖析 。
对景所谓“对”, 就是绝对之意 。 我把你作为景, 你也把我作为景 。 这类景在园林中许多, 但要做好这类景也不容易 。 景贵天然, 这里的天然是多义的, 天然也与间隔有关, 在某种间隔上, 景观似会感觉不自在 。 景如人, 若是两个互相不看法的人, 间隔不到2米绝对而立, 就会感觉很别扭 。 景也一样, 若一个小院双方绝对观之, 也有这类不兴奋的觉得, 这就叫“硬对景” 。 假如景不克不及扩展, 能否有某种伎俩能够补偿这类缺点呢?固然有的 。 试看姑苏留园中的石林小院, 院北是揖峰轩, 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 二者绝对而观, 相距只要10米, 但感觉无别扭之感 。 为何?恰是由于园中无数立峰, 因而互相对视, 景时隐时现, 较为委婉 。 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圃, 个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 也立石, 是异样伎俩, 听说这个花圃是乾隆皇帝之手笔, 他热爱江南园林, 以是伎俩如一 。 姑苏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 隔池是假山林丛, 山上一个亭, 即“小沧浪”装点其间, 构成以天然为主的景观, 可谓美不胜收;反之, 人在亭中观藕香榭, 也甚观止, 并且一仰一俯, 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 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旷地, 周围有修建: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 旷地之北有石池 。 这里有很多多少对景干系, 景景分歧, 妙趣无量 。 因为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 因而南部不设物, 一可观山下景, 二也防止了视距短“硬对景” 。
借景对景是绝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 无锡寄畅园, 人在环翠楼前南望, 能够见到树丛面前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 。 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 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 乃至找不到寄畅园 。 借景是单向的, 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分歧 。
姑苏拙政园, 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 能够见到远处的北寺塔, 并且有了这座塔的抽象, 使这一景更美 。 景贵有条理, 塔成了此景的近景 。
从伎俩来讲, 要借景, 必需计划视野 。 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 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 都是因为在视点后面有一大片水池, 才使视野可及远处之景 。 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 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范围 。 如今有了精确的平面图, 作视野不难, 但古时候没有这类图, 何故能有如斯之妙?这就须实地察看、掌握 。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伎俩, 但现在兴造城市绿地, 也可自创此法, 使景观更有情味 。 乡村有很多高层建筑, 能够自创借景伎俩构造景观 。 《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 晴峦耸秀, 绀宇腾空, 纵目所至、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不分町疃, 尽为烟景, 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 也能够了解为如今有的修建不美观, 就得用林木、小修建等盖住其视野“嘉则收之”, 就是能够把远处美的修建引入景观当中供欣赏 。 假如城中有山有塔, 更可取之 。
框景望文生义, 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 好像一幅画 。 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 坐在亭外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 见到里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 在林木掩映之下, 构成一幅漂亮的画 。 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 向西望去, 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浮屠, 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 更远处另有山峦, 层层叠叠, 风光如画 。

推荐阅读